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上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通过"生产要素需求创造"和"生产要素需求替代"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间接效应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的研究集中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工业企业ODI与工资的关系。本文利用Dealogic及FDI Markets数据库中2003-2017年12623家中国对外并购和绿地投资的企业数据,考虑行业异质性的影响差异,在34个全行业的层面上进行跨时期和分行业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ODI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为先扩大后缩小,呈"倒U型"趋势,但当前阶段缩小的影响仍小于扩大的影响。中国ODI通过"生产率效应"间接扩大了国内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并且影响具有时滞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间接扩大了国内行业间工资差距,但影响呈收敛趋势。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ODI总体上呈扩大影响,而资本密集型行业ODI总体上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影响。34个细分行业中,有24个细分行业的ODI当前处于扩大国内行业间工资差距的阶段。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行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2.
HO模型中的SS定理适用于一般贸易背景下的产业间贸易;FH模型中的SS定理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外部采购中中间产品贸易对工薪差距的影响,但却不能解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活动对工薪差距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装配活动可能会拉大,也可能会缩小工薪差距;加工装配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上升将会缩小工薪差距。对中国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加工装配活动同时提高了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但拉大了工薪差距;加工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上升缩小了工薪差距;技术进步对加工装配行业工薪差距无实质影响;行业规模扩张缩小了工薪差距。所以,为提高收入水平,中国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加工贸易活动,与此同时,中国还应不断提升加工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缩小工薪差距。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收入差距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的对外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根据传统的Heckscher-Ohlin模型以及Stolper-Samuelson定理,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贸易开放有利于出口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加最终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其次,对外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外资企业支付的高工资使技术工人工资提高,从而扩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如果中国进口更多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同时引入更多的外资,就会促进技术进步。本文先建立了简单的模型讨论“技术偏向性的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再考虑了发生在技术密集产业的中性的技术进步,在中国的实际劳动力市场特征下,这两种技术进步将会使技术工人(skilled worker)相对于非技术工人(unskilledworker)的工资上升,从而收入差距扩大。开放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实际影响在理论界上历来是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最终要取决于定量研究的结果。当作者将教育、失业率、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战略等变量同时引入模型以后,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开放倾向于扩大中国的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贸易-技术效应"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短期与长期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0~2009年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贸易-技术效应"对熟练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升级与新技术采用有着正面影响;短期内,贸易自由化通过"贸易-技术效应"机制,引致熟练技术劳动力相对需求上升,熟练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扩大;长期而言,"贸易-技术效应"机制使得熟练技术劳动力供给数量相对增加,熟练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贸易-技术效应"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短期与长期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0~2009年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贸易-技术效应"对熟练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升级与新技术采用有着正面影响;短期内,贸易自由化通过"贸易-技术效应"机制,引致熟练技术劳动力相对需求上升,熟练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扩大;长期而言,"贸易-技术效应"机制使得熟练技术劳动力供给数量相对增加,熟练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FDI对制造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FDI有利于缩小我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FDI缩小制造业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其能够更多地拉升制造业中低收入行业的相对工资,该作用在东部地区要大于中西部地区;FDI能提高制造业的相对工资,但这种作用在不同地区是有差别的。因此,FDI虽然缩小了制造业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但是客观上扩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制造业的工资收入差距。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缩小制造业行业间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成本函数的研究方法,采用我国1993~2010年19个工业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考察了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变化的因素。通过计算行业的VSS和回归估计发现,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才是拉动我国相对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外包对相对工资差距起到微弱的缩小作用。根据行业的要素密集度,本文继续将工业行业划分为3个子样本,进一步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不同要素密集型部门的相对工资的影响,结论与总体回归基本一致。本文的结论与理论预期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中国加工贸易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构建对小国和大国经济均适用的劳动力市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推导出汇率影响就业和工资的传导机制,然后利用岭回归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中美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并考察了行业特征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人民币贬值能拉动中国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就业和工资增长,升值则能促进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上升,而人民币贬值或升值对美国绝大部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我国在实现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的进程中,应充分把握人民币升值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从而保证制造业就业的稳定增长;对于美国而言,其解决失业问题需从经济发展的环节进行突破,而不应一味地指责人民币汇率问题。此外,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工会特征分别是造成中美制造业行业间就业水平差异的显著因素,平均受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济性垄断程度和所有制垄断程度则能对中美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市场选择与政府行为的视角,将资本深化分解为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深化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能显著的促进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却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其临界值为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达到0.057左右,目前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20个,且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制造业。而未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8个,主要分布于轻工业制造业。这一研究结果为中国"去库存、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1.
梁俊 《上海经济研究》2012,(3):36-46,55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1990~2004年间中国各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变化三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相对趋同测试探讨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化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进了中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资本深化的贡献最大;中国省际劳动生产率增长差距在此期间显著地扩大了,其中,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是其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省际差异却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毛日昇 《南方经济》2012,(7):103-116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7年441个四位码工业行业数据,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式和间接生产率外溢方式对中国内资行业的工资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中国内资行业工资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2)国有行业比重提高会显著促进FDI通过劳动力供给方式对内资行业产生工资外溢效应,但同样会显著阻碍FDI通过间接的生产率外溢方式对内资行业产生工资外溢效应;(3)FDI对内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外溢效应显著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FDI进入显著缩小了中国不同劳动生产率工业部门的工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树悦 《科技和产业》2021,21(2):119-123
运用2006—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零售业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并存:FDI的参与度会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FDI集聚性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产生;而外资零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中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表现为FDI效率性行业内溢出效应.此外,企业规模在中部地区的影响更显著,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5~2008年我国制造业30个细分行业数据,研究了加工贸易对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行业间加工贸易活动的差异加大了行业间收入差距,相关行业在劳动生产率、垄断程度方面的差异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行业总资产贡献率差异对行业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说明在我国加工企业中,劳动力工资水平偏低与利润被资本所有者不合理占有有关,导致行业内收入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融资问题。本文利用 2005 年 -2018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银行信贷期限结构、研发创新与制造业经营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提高银行中长期信贷比重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但对于不同要素密集度的行业该影响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中这一影响并不显著。此结论表明,传统的银行信贷体系在服务制造业研发创新方面存在梗阻。进一步地,本文通过渠道检验发现,中长期信贷投入能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在创新价值链上更好地实现知识创造、技术吸收和成果转化,从而对制造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加大对制造业在研发创新领域的中长期资金支持,以此推动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2003~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公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企业信息进行匹配,实证结果发现:行业的资本密集度越高,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资本密集度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效应在分行业检验以及稳健性检验之后具有一致性;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实现的。全样本回归结果还显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资本密集度越高、利润率越高、规模越大、年龄越大且具有出口经验,所在行业的外资占比则越低、集中度越高,对外投资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考察在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增加情况下,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反向作用。鉴于我国技术进步具有要素偏向性,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加入有偏技术进步假设,发现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资本深化会加深对就业的负向冲击。并利用wind数据库公布的中国制造业2383家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验证了这点,结果发现:(1)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时,资本劳动比增长率提高会降低整个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技术进步吞噬就业。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增长作用呈反向趋势。(2)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该反向变动趋势加强。这意味着,在技术进步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劳动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配合提供培训支持,防止工人由于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BCC模型,对2013年浙江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各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综合来看,浙江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整体的创新效率较低,78.95%处于非DEA有效;②从要素密集度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综合效率均值最好,达到0.986,技术密集型行业最低,综合效率均值为0.804;③从松弛变量看,浙江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创新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投入产出不匹配造成的。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对浙江省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