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高嵩 《经济学家》2006,(2):26-31
本文介绍了不同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特别是关于他的阶级分析方法和有机整体论方法论归属问题的不同看法。了解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对于进一步明确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确定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嵩 《经济经纬》2007,1(1):11-14
笔者分析了马克思的个人观念和阶级观念,认为马克思眼中的个人是自利和理性的,并结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他眼中的阶级是阶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是阶级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强调阶级成员间的关系及阶级关系产生自个人行为选择,个人利益和个人行为是阶级利益和阶级行为的基础,他是从个人入手构建阶级理论的.如果除去西方主流思想孤立的个人观念的教条,把方法论个人主义理解为从个人入手解释经济现象的原则,那么马克思阶级理论,符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预设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它坚持从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只是贴近现实生活,试图构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从理论预设出发,通过对制度变迁主体和制度功用、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基本概念等的比照与透析,可以看出诺斯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各有其适应的范围,为现实适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然主义哲学批判是对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等的哲学方法论批判。他认为近代以来的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相割裂的"未完成"的自然主义。古典经济学中的自然主义哲学作为说明经济机体内部联系的单纯现象的复写,在庸俗经济学中成为混合主义和折衷主义的综合表现,更是一种自然主义唯物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表现。马克思从历史的视角,辩证的分析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范畴,着重批判了这种自然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粗率的经验主义。澄清马克思的批判,为分析马克思的追随者与反对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提供了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关注个人的利益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能力,而马克思在刻画个人时还特别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人行为选择的约束。笔者立足于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探讨秉承斯密个人主义思想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对"经济人"假设的继承和发展,试图揭示这一个人观念进一步发展遇到的困惑。遵循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西方学者要从追逐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出发,解释约束其实现自身利益的因素形成和变迁的原因,从而不得不面对引入另一种个人行为模式的尴尬。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及其与当代现实的关系;需要从理论本身的原创含义和现实价值出发,准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7.
赵璐  侯建明 《当代经济》2006,(16):12-13
科学总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人性的假设是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展开逻辑分析的基石.自从"经济人"假设提出以来,关于"经济人"争论之波此起彼伏.限于篇幅,在本文中,笔者只讨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对于"人性假设"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借鉴当代西方异端经济学方法论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可能性在于,批判实在论以马克思为思想先驱,同时从异端经济学中提炼方法论合理内核,因此能够为我们借鉴异端经济学方法论提供新的视域。必要性在于,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异端经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的合理内核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借鉴异端经济学方法论有助于彰显隐含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创新与发展经济学思想,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包含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方法论、《资本论》方法论、恩格斯的经济学方法论以及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方法论,其中以《资本论》的方法论为主体。回顾和审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变革。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为指导,正确对待和积极借鉴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合理因素,对于充实和丰富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的相对理性经济人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在马克思经济学逻辑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假设主要强调了人的行为与外部约束条件的动态交互以及约束条件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相对理性程度的多要素动态评价体系。这一研究不仅试图挖掘、提炼出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人以及理性分析的科学内涵,而且还将对构建一个更为贴近现实、更为客观、对现实社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While Joseph A. Schumpeter is classified as a pioneer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in a wide sense and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a narrower sense, Schumpeter is less known for his contributions in the area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The paper deals with methodological premises in Schumpeter’s scientific positioning. In 1908, in his Das Wesen und der Hauptinhalt der theoretischen Nationalökonomie, Schumpeter developed and pioneered his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which is very much acknowledged. However, comparing these early positions with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in his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1954) shows that he has not really shifted from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to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at addresses the academic interplay and sees economic action rooted in historical predispositions, paths and social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2.
Hodgson's review of our books argues against us that marginalism neither adopted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nor excluded the social from economics. Thus, he finds a partial solution to sickonomics in abandoning the term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using both structures and individuals as analytical starting point(s), revisiting Marshallian marginalism dressed up in socio-institutional clothing. He also denies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malaise in economics and the marginal revolution, as we claim, focusing exclusively on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We show Hodgson is either partial or wrong on all of these counts. Firstly, his alternative to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s untenable. Secondly, institutions, although implicitly present in Marshallian and Walrasian economics, play no substantive analytical role and as such are superfluous. Finally, although institutional factors help explain the sickness of modern economics (in addition to socioeconomic,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the intellectual roots of this decay lie 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established around the marginal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致力于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1)通过梳理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理性偏好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理性的边界,揭示主流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2)通过考察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条件,提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逆否命题,探索摆脱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途径和社会福利函数存在的条件。(3)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出个体主义方法论在分析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时遭遇的困难,进而提出用整体主义方法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本文认为,制度和规则是社会的灵魂,在规则的语境下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4.
曾军平 《财经研究》2008,34(1):17-28
由理性个体组成的团体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集体的利益?文章基于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从利益分配的视角推导了集体利益得以实现的一般条件。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状态"理想类型"的集体利益,其得以实现的条件依次可以表述为:分配冲突的公正解决、个体正义性条件、零贪婪激励、正义规则对贪婪的抑制与规则选择冲突的公正解决等五个方面。探索集体利益实现的一般原理对于如何选择和设计适当的制度以实现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具有重要的规范含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研究方法上存在三个方面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者仅仅作为生产要素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劳动者既看作生产要素,又作为生产主体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只研究生产一般,因而使用价值(即效用)范畴是其研究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不仅研究生产一般,更注重研究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因而把价值范畴作为研究的核心.西方经济学用个体主义方法,把生产理论仅仅置于微观领域来研究,致使其理论体系在微观与宏观上形成脱节;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宏观和微观的有机联系中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本文认为,在经济学体系、研究范式及方法论日益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不断深化,且日益呈现出多元视角;而"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一方面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分析工具的进一步成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经济学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博大思想体系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18.
Humanistic economics is founded on the reality of human needs. One of those needs is for truth.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that truth is a relation between statement and objective reality. This reality serves as a constraint on the (ego) self. Therefore, it can also be shown that self-interest is an independent principle from the commitment to truth, and that these two principles can clash. These two principles of the self, or the “higher” and “lower” self, constitute what we call the dual self.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有观点认为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范式为基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它属于修正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修正的经济人假设;二、非零交易成本假设;三、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was hostile to work in economic theory that is based on the notion of a continuum of agents. In this essay, I use this hostility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an exploration of his views concerning representation, language and theory as they pertain to what he saw as economic science. In particular, I view his methodological stance to the "doing of economics," as expressed primarily in his epistemological writings, in the light of Richard Wollheim's reflections on "art and its ob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