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生产要素,对于农民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越加忽视,大量农民走出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农村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乃至于闲置撂荒.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而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尝试无疑对于撂荒土地流转有了一个新的指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土地产权归属安排不当、权责混乱;与农村户籍挂钩"按人均包"的土地权益分配和调整方式,带来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合理的易位;农民无偿或低偿使用农村土地,土地的所有权不能在经济上得到实现,弊端丛生.就此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方案:①实现农村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长期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废除农村土地"按人均包";②建立完备的农村国有土地管理体系,实行农村国有土地垂直管理;③适时开征农业土地使用税;④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⑤重塑农村农民社区组织.即,实现"农村土地国有 土地垂直管理 农村农民社区组织公共管理 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农村土地流通问题的提出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最具基础性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进城务工经商。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制条件下,离乡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2014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创新流转形式,规范流转行为,加强用途管制。土地流转关系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民转移、土地流转规模化和城镇化进程应该怎样互相适应?目前农村土地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怎样?我们面对的是如何认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独特道路的问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本刊于2014年12月15日召开了"农村土地流转与三农问题研讨会",邀请部分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基础干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流转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促进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农民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土地流转不规范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明晰土地产权,培育良好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意识,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等,以期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市场、农村金融、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市场化建设严重滞后,成为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制度性障碍。因此,我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继续深化农村要素市场的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应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明晰土地的产权关系,大力推进农村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宏伟 《经济问题》2015,(2):105-108
农村土地流转是中国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中国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及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潜在的生态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农业生态安全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从政府作用的发挥、农业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态补贴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提出对策,可以防止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处于农村土地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遭到破坏。因此,我国的农村土地整治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的农村土地政治问题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实际情况,努力实现人地和谐的目标。我们要切实的掌握整治区域的人地关系,从客观关系入手确立以人地协调为目的的土地整治新模式。我们这篇文章侧重分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以人地协调为目的的土地整治的重点,并介绍了完整的土地整治模式框架。  相似文献   

9.
刘长鑫 《经济视角》2011,(12):46-48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制度。在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农村土地不能自由流转,这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村经济发展。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改革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必要性,研究允许农村土地自由流转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受到观念、利益、制度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转变观念、准确界定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耕地抛荒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晓波 《技术经济》2007,26(8):104-106
本文首先在一种假定的制度下对农村土地供求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经济理论中的边际原理给出了土地供给和需求的原则。接着在分析农村土地供求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进行了实证解释。  相似文献   

12.
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比较国内外农地流转,中国农地流转率偏低,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带来有效土地市场的建立,土地租赁市场已经成为农地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农地市场的发育不仅取决于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制度环境、经济环境、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也是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实行农地制度创新,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金融与保险市场,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育中国土地市场,推动农地流转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经济研究》2005,40(6):4-15
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和2002年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均等情况进行了描述,对这一不均等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快速而且明显扩大的趋势,这一扩大的趋势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差距的急剧拉大。其中,城镇公有住房的私有化过程既造成了此间城镇财产差距的缩小,同时又扩大了城乡之间乃至全国财产的收入差距;而随着土地收益的下降,土地价值在农村居民财产总值中相对份额降低,造成其原本具有的缩小全国财产差距的作用减弱。另外,本文还认为,居民的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平等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对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中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影响。通过计算农地流转前后的土地分配基尼系数,测度了农地流转影响土地使用权分配的结果,研究显示:农地流转促进了土地使用权的集中,但集中的速度并不快,各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市场化农地流转中,土地较少而又贫穷的农民缺乏能力和优势转入土地,导致土地使用权集中。农地流转难以解决公平问题,农民获取土地仍然主要依靠村组集体的初次分配和二次调整。在符合农民认同、规则明确稳定的条件下,村组内部的土地调整能做到公平与效率相容。因此,村庄集体需要积极培育民主、发展农民自治组织;基层政府需要抑制自己调整土地的冲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支持和监督村组内部的土地调整。  相似文献   

16.
土地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群 《经济与管理》2004,18(12):63-64
要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 ,应重新构建中国的农地制度。土地股份制应是完善农地制度的一项创新 ,是解决土地流转的有效方法 ,很可能成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边缘区耕地预警系统的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彭补拙  魏金俤  张燕 《经济地理》2001,21(6):714-718
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城市边缘区作为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的过渡地带,耕地与其它建设用地矛盾极为尖锐。本文将有关经济,环境预警的基本方法引入耕地预警研究中,运用统计法与模型法对城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应用于对温州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的预警。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大都市郊区的上海市金山区为例,提炼农村居民点整婵模式,并评价其经济可行性、资源利用性及农村发展性.研究表明:金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受"三集中"相关政策主导,模式特点为:①政府主导;②市场化运作;③村民负担小,受益大;④置换成本高.评价结果显示:可达到较好的资源利用目标,并有效促进农村发展;经济可行性较差,政府角度资金平衡度为0.67-0.77,新增耕地单位成本达到350-496万元/hm2.该研究可为同类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农村建设是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积极回应,它包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在经济增长方面,户籍、土地、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制约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流转,从而对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农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民的数量优势没有转化为谈判优势,对市场价格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较小,其社会福利获取以及发展程度处于不利地位.据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对相关制度性、组织性因素进行完善和改革,部分农民的真正流转和留守农民的自发组织将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