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如何更好地支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进行驻点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调研,我们深切体会到,东林村是一个村强、民富、环境美的生态农业型新农村,最根本是得益于科技的强大支撑,创造出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东林模式"。一、基本情况东林村地处太仓市城厢镇北首,  相似文献   

2.
《江苏农村经济》2006,(8):I0004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位于太仓新区以北,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二、三产业发达。东林村紧紧围绕富民强村,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先后组建了东林富民合作社,东林社区股份合作社。徐姚蔬菜合作社。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东林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市先锋村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林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充分展示出"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东林现代农业风貌。通过对东林村的调查,我们认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只有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才能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生态循环农业看东林,我们的共同感受是"四个新"。  相似文献   

4.
<正>东林村地处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北部,美丽的金仓湖畔旁,东枕石铺塘,西临半泾河,南起苏昆太高速,北延杨林塘。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4411亩,768户农户,42个村民小组。自2010年起,东林村以集体经营方式创办了东林合作农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东林村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创新发展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林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走进东林村,见到高标准农田统一由合作农场规模化经营,生态养殖场全面实施标准化养殖,农业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充分展示出"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东林现代农业风貌。  相似文献   

6.
正城厢镇东林村位于太仓城区北端,南起苏昆太高速公路,西邻半泾河,北越杨林塘,东枕石浦塘,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现有农户765户、人口2985人,耕地面积4411亩。2007年,东林村紧紧抓住太仓北部新城区开发建设契机,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太仓市城厢镇香花桥农副产品营销有限公司位于太仓市城厢镇板桥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南距国际大都市上海约40公里,西邻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城厢镇香花桥农副产品营销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注册资本50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员工余500人,技术人员27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5名,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公司于2001年即开始城厢镇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规划了6000余亩范围的优势蔬菜生产基地。基地以生产香葱、芋艿、毛豆、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作物为主。公司在2002年组织基地种植的传统产品“新毛”牌芋艿、新毛”牌早毛豆…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中央一号文件"硬任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定位,用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一、城厢镇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深入。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  相似文献   

9.
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的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江苏太仓农商行开发了相应的贷款产品,给"鱼米之乡"带来了别样的金融福音2013年5月,太仓农商行与太仓市农委签订了"十二五"期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办太仓农商行服务"三农"对接会,综合授信太仓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0亿元,与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海丰等5家合作农场签订了贷款授信协议,合计授信贷款总额1亿元,为期5年。目前,太仓农商行发放的土地承  相似文献   

10.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兴起及社区治理的变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治理与创新的浪潮。文章试图将整体性治理应用于社区,对社区整体性治理的涵义、结构与机制方面进行阐释,认为社区整体性治理结构上呈现系统化结构,而机制则主要有整合、协调、责任、信任等四种机制;并结合厦门市溪林村的治理实践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践行和完善社区整体性治理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太仓市城厢镇是太仓市府所在地,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南距国际大都市上海约40公里,西邻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东靠上海国际航造中心主要配置港太仓港。总面积126.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人,行政村29个,总耕地面积6.3万亩。该镇就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城郊型农业,大力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村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农村财务会计》2014,(12):58-59
<正>杨丽以前是城厢镇电站村的会计,每到月末,都要抱着厚厚的凭证单据去镇经管站报账。现在她再也不用去镇里报账了,而且有了新的头衔——村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这一切变化都是因为江苏省太仓市建立了农村集体财务监管平台和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简称"两个平台")来统一管理农村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简称"三资")。据城厢镇经管站站长张雪英介绍,"两个平台"实施前,当地的农村实行村账镇代记财务管理制度,但  相似文献   

13.
一说起农场,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东北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可是听说在人均耕地少的太湖畔,竟然也出现了10多人种植1000余亩稻麦田的农场,农场虽小却活力四射.带着好奇,记者近日来到江苏省太仓市一探究竟. 田地可以这么种 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书记王义平向记者介绍说,村里原先共有稻麦种植耕地1350亩,分散给农户承包经营,种植品种不一,经营规模小,农户抵御风险能力较差,靠种田很难达到理想收入.  相似文献   

14.
《致富之友》2005,(12):25-25
张景春,42岁,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太丰村人,中学教师,太仓市龟鳖研究会会长、苏州市水产学会理事。他1988年开始从事淡水龟种的人工生态养殖与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本。他创办的太仓丰达种龟场,拥有中外龟种20多种,种龟和后备种龟3万多只,年繁殖龟苗10万只,总资产500万元。“丰达牌”龟种成为苏州名牌产品。  相似文献   

15.
<正>城厢镇位于太仓市域西南部,镇域面积约52.95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2个村改社区,14个城市社区,户籍人口8.1万人,流动人口7.3万人,农村总户数6616户。南北两大片区以休闲观光和生态循环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化发展。近年来,城厢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落实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拨出专项经费,明确职责任务。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苦干实干加巧干,形成全镇上下百舸争流的浓厚氛围,擂响战鼓,打好硬仗,一起见证城厢镇乡村振兴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规范有序的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能稳步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紧密结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太仓市城厢镇积极引导、大胆探索,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2005年底,城厢镇土地流转面积8966亩。占二轮承包农户确权面积的19.8%,涉及农户1800多户。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锁定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主线,提出"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镇村。"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早在新农村建设初期就开始起步,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前不久,相继荣获江苏省旅游局颁  相似文献   

18.
《江苏农村经济》2011,(9):56-56
太仓市佳稼农资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位于城厢镇人民北路56号,营业面积2500平方米,同时拥有水、陆交通便捷的西郊、岳王和双凤三个中转仓库,面积达9500平米,可同时储存各类化肥农药1万吨以上。公司下设化肥、农药、综合三个经营部门。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镇的扩容,设施的配套,镇村的合并,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一种新颖的农村组合——“农村社区”脱颖而出,像雨后春笋般地在苏州农村大地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个农户搬进新的社区,亲朋好友都来参观询问。这件事,在苏州农村已经成为时尚的话题。农村社区究竟怎么样?最近笔者到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市,以及吴中区、相城区等农村社区,领略了一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社区的风采。不看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村治理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又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新要求。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城乡一体化进程及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