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研究不可预测、投入大、风险高,通常由国家作为投入主体。然而,美国创新企业也密切关注基础研究,近年来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本文在美国企业研发投入整体情况和基础研究投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大幅增加的原因,为我国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最近,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到“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其实.企业虽然一般不容易成为科学技术全面基础研究的主体,但是也不应被排斥在基础研究之外,国内外有些企业在其相关学科也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力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理所当然地要以企业为主体。所以.总体L,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应成为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相关学科基础研究的主体、科技开发工作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总之是全国科技进步的主体。本文所要探索和立论的,就是要确认,在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  相似文献   

3.
朱承亮  王珺 《技术经济》2022,41(1):24-32
企业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加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2019)》和调研数据,从研发经费投入及结构视角分析了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现状,并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已经是研发经费投入主体和执行主体;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具研发投资动力,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主体;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较高,但研发经费投资规模和强度低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我国企业科学研究经费布局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严重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占比偏低与创新特性、企业使命、发展阶段、企业能力、体制机制等因素有关,新时代应重点引导和激励更多企业向"爱迪生象限"和"巴斯德象限"跃升。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外部环境”出发,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主体、科研资金投入是区域高技术产业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高创新绩效组态存在3条驱动路径,即“创新主体—资源投入—特定环境”驱动型、“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协调环境”驱动型、“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均衡环境”驱动型;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投入、创新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在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相关领域研究,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路径参考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时学成 《经济论坛》2007,(23):130-132
中央连续3年的1号文件都将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但是当前农户对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自改革以来,农业投入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政府和集体是农业投入的主体,现在农户个体在农业投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成为基本主体.据国家统计局报告,农户投入在1987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尤其是自1995年以来,下降幅度比较大,这与政府增加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和谐社会的决策不相符,那么到底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投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6.
研究R&D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政府决策的基础.从统计数据反映的表观结果看,R&D投入与GDP之间并没有明显关系.考虑到R&D投入转化为GDP增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R&D投入还存在溢出效应,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R&D投入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入研究结果与表观现象相反,即R&D投入与GDP之间关系密切,GDP发展是R&D投入的基础,而R&D投入反过来对GDP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确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从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在产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二次创新能力欠缺;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虽然中小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性正在增强,但离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还存在差距.要强化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性,需要整合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对英国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进行了回顾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形成了目前以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简称BIS)为投入主体,其他部门为辅,以政府科技办公室为主要咨询和协调机制的投入格局.科技投入主要由三类经费组成:一类为支持不同研究领域的项目经费,由BIS直接拔给七大研究理事会.第二类为人员和科研条件经费,由BIS直接拨给高教基金委员会,按照五年一次的评估结果,以“一揽子”的方式拨给各个大学.这两类经费已经固化为“双重支持系统”,BIS代表中央政府对这两类经费提出要求和实施原则,研究理事会和高教基金委员会按照英国所形成的霍尔丹原则进行独立管理.第三类经费就是政府各个部门在部门预算内的一部分科技投入,主要是为自己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本文在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经济学属性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体的投资行为并提出了优化各投入主体策略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科技活动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对俄罗斯2003—2008年科技活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发现:2008年与2003年相比,几乎全部的人员投入指标和R&D投入强度均下降;企业并未成为科技活动投入的主体;科技活动的支出逐渐转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活动的产出在增加;科技活动投入产出基本上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G. S. L. Tucker     
  相似文献   

14.
15.
A.S.E. events     
  相似文献   

16.
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权与美国金融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元本位制下,美元霸权表现为中心一外围框架体系.在该体系下,中心国美国与外围国家的权益和义务不对称,地位不对等,而且框架体系本身具有内在的不相容性,这些特征决定了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由此也使美国落入美元本位制的陷阱,造成美国国内利率下降、消费信用过度扩张、制造业陷入衰退等经济失衡,最后当信用泡沫破灭时,金融危机爆发.  相似文献   

17.
德国电信是欧洲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公司在德国以内以及世界上另外若干个选定的国家里提供各种最现代化的产品与服务——从高速网络接入服务到移动因特网以及其他种种。德国电信认为信息社会正在形成一个需求深不可测的新的通信市场,并称之为T.I.M.E.S,即电信(T)、信息技术与因特网(I)、多媒体与移动商务(M)、娱乐与电子商务(E)、系统解决办法与安全服务(S)。  相似文献   

18.
19.
A.S.E. events     
We are experiencing a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criticism of the state in which economics is being represented nowadays. One of the remarks is that economics has become too formalized and too abstract and that the state of disciplin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unable to express many phenomena of “real life” with its concrete socioeconomic specifica. Criticism has found a way to get cumulated in different terms of economic pluralism. The claim for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hich we also find nowadays reflects the diagnosis that our islands of shared knowledge have become too fragmented. When reflecting what is going on in recent times a view back to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y help to contextualize recent debate. Looking at the debate between Carl Menger and Gustav Schmoller which was later classified as the first battles in social sciences helps to sort up arguments which are still on the agenda, inductive versus deductive methods or empirism versus abstract theorizin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