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针对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社会危害,将成本收益理论与现代博弈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会计职务犯罪人与监管部门的博弈模型,得到了会计人员选择犯罪行为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监管部门遏制犯罪发生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以及犯罪概率的临界值,并提出了预防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有以下特点:犯罪呈直线上升趋势,犯罪团伙化、犯罪行为暴力化、侵害性犯罪突出、犯罪年龄低龄化、激情犯罪较多、法制观念淡薄、主观恶性不深、未成年犯罪人文化素质低等.特别是犯罪不断呈上升趋势表明,强调刑罚达到报复和惩罚目的,实施有罪必罚、罪刑相当的策略与手段,并未见到预防效果,青少年犯罪比率不断攀升.司法实践也显示,对未成人犯罪均作出起诉处理,结果适得其反,有违法律惩罚与教育的初衷.针对未成人犯罪的特点和未成人的可塑性,为切实保障未成年权益.遏制未成年犯罪上升态势.建立未成年不起诉相关制度并放宽标准的做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侯静 《价值工程》2011,30(19):286-287
由于现行刑法的明确规定,单位成为和自然人并列的一类犯罪主体,这为打击实践中纷繁复杂的单位犯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然而,刑法在肯定单位犯罪主体地位的同时,对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刑罚制度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单位累犯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单位累犯相关问题的探析,为完善单位犯罪刑罚制度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4.
正犯罪引起的精神损害在司法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国相关法律一直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这一规定违背宪法、造成法律体系内部矛盾、与司法实践产生矛盾,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概述(一)犯罪引起的精神损害因犯罪涉及的精神损害分两种:一种是犯罪行为的目的就是造成精神损害,例如犯罪行为损害受害人的名誉、荣誉等,受害人因此遭遇精神折磨。比如受害人遭受侮辱或者诽谤侵害  相似文献   

5.
如何界定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这是当前司法实践中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对司法机关正确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有效地惩罚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鼓励的支持人民群众依法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正当防卫的概念、基本特点、防卫过当、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标准——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由此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传统刑法学理论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然而刑法理论研究的发展使这一理论基础产生了动摇,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悖论之中。本文以此为背景,从刑事立法根源入手,结合语言学和逻辑学对定义的规定,对犯罪现象及其概念进行分析后,认为社会危害性仅仅反映的是行为的社会属性。犯罪作为一种法律行为,仅有社会属性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其法律属性,在深入分析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与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之间的差异后得出结论:犯罪的本质属性只能由二者的属性共同界定,即本文所说的“刑事危害性”。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现行刑法犯罪定义与此结论的符合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单位犯罪也越来越猖獗,引起了刑法学者们对单位累犯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探讨。本文主要从我国现行立法是否存在单位累犯制度入手,以期对完善我国单位犯罪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的维权环境,张洪峰感触良多:主流社会对消费者维权支持太少,特别是现在的法律对于维权近似一种“不保护”。厂家有恃无恐,更多人的利益还是在被损害,因为利益的驱动,又没有惩罚,侵权就无法遏制。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刑法作为最严厉的法律,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刑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还补充确定了刑法的目的以及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并凸显了刑法所具有的,通过惩罚犯罪以预防犯罪,维护秩序,保障人权,实现正义的价值.刑法的价值问题是关于刑法的一个本质性问题,因而也是制定和适用刑法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刑法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仅规定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以及金融诈骗犯罪这七类。但是现实生活中,洗钱罪中的"钱"绝对不只来源于这七类犯罪,其他非法所得或收益的存在使得洗钱行为更广泛的存在,但是针对这七类犯罪以外的非法所得或收益却可以不成为洗钱罪的规制对象,法律的空白和漏洞使得洗钱行为越来越猖狂,本文认为放弃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应该早日被立法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在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中,越来越多的行贿和受贿者采取越来越隐蔽和巧妙的方法来规避法律,企图遮脱惩罚.利用职务便利,以搭干股的形式谋取个人私利,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形式,这也是近年来反腐败斗争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从法律上认识这个问题,从而保证依法准确查办受贿犯罪,是法学界和司法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信、网络的普及,电信诈骗犯罪在我国成泛滥的趋势,造成电信诈骗犯罪泛滥的原因既有侦查机关技术手段落后,更重要的是民众的防范意识薄弱、公民意识不强、电信银行部门与侦查机关的协作不畅给电信诈骗的侦破带来很大不便。因此,防控电信诈骗是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民众、电信和银行以及侦查机关在这个防控体系中都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学认为,犯罪行为的两大重要指标为犯罪的成功率和犯罪成本。犯罪的成功率越高,罪犯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就越高;同时,犯罪成本越低,犯罪行为实施的可能性也越高。据此,本课题从减少电信诈骗成功率和增加犯罪成本两个角度出发,对电信诈骗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决定规制政策还是竞争政策时,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规制失效的程度和重复建设成本的大小.基础网络引入竞争的形式主要是数家网络并存竞争,这必然导致重复建设.但如果完全没有竞争,即政府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而对行业实施进入规制以实现社会生产成本最优,同时为防止垄断势力而实施价格规制,此时也出现一个成本,这就是广义的社会成本,即规制失效成本.因此,竞争政策还是规制政策都是一种次优选择.相应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政策本身的收益与成本比较的基础上.即竞争的重复建设成本和规制下的独家垄断成本、管制失效成本的比较;竞争激励收益、信息收益与规制的垄断规模经济收益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邹涛 《河北企业》2024,(3):149-151
在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犯罪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探究其不断增多的原因,有利于完善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罪的刑事政策,不断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从法经济学角度,利用成本与收益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相比于传统侵犯著作权罪,利用信息网络手段侵犯著作权罪受到侦查困境的影响,其预期惩罚较低,导致理性犯罪人认为实施该行为能够获得巨大收益的结论。可以通过设立有偿检举制度、完善其定罪标准以及设立禁止从业资格的方式,提高犯罪成本,使得利用信息网络侵犯著作权罪的潜在犯罪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电信诈骗这种几乎毫无经济成本的犯罪愈演愈烈。针对这种情形,尽管公安机关等部门联合采取了多种打击措施和防范措施,但是电信诈骗手段形式不断翻新,诈骗案件依然不断发生。为了能够遏制电信诈骗犯罪的发展,各行业信息保护制度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方面需要更加完善,还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升群众对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建立起电信诈骗犯罪事前预防与事后打击处理多渠道问题解决体系制度。  相似文献   

16.
程赟 《现代企业》2023,(5):136-138
<正>一、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概述1.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的概念。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形式。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是以网络为主要工具,此类犯罪行为兼具了网络与市场营销的双重属性。2.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特点。(1)销售渠道多样,犯罪涉及面广。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法律是人民大众意志的集中体现,负责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犯罪是法律严厉打击的对象,也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会计职务犯罪作为一种具体的犯罪形态,以法律的方法对其进行遏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从存在的立法缺陷和完善建议两个基本维度,对该种犯罪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以此能为该项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国内严重经济犯罪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逐渐增多,大量非法资金通过"洗钱"逃出或进入我国,形成资本外逃或"热钱"流入,为我国经济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之中指出: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而很显然,"洗钱"是一种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9.
潘飚 《企业经济》2003,(5):128-129
一、计算机犯罪的特征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性,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危害社会信息交流安全,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技术性强。与其它犯罪形式相比,计算机犯罪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技术性和专业性。犯罪者主要是一些掌握了电脑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或“网虫”。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和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2、隐蔽性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可以使用匿名访问,犯罪作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逆子”作恶多端招人怒亲人“大义灭亲”法不容编者按:现实生活中至会仍然有一些人把犯了罪的亲属、朋友或其他犯罪人私自处死,并认为这是一种“大义灭亲”的行为,真实,这种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有人不解,出于好心,为民除害,怎么还是犯罪?这是因为我国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