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主导,文化产业也呈方兴未艾、星火燎原之势。文化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畅通的营销网络;建立传统文化产业营销网络;建立新兴文化产业营销网络。只有坚持以营销网络的构建为核心,重新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理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深度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价值,整合文化资源,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大发展,需要加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做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孙子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广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渗入了大量文化因素的新型广场。文化广场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能够启动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市场载体。文化广场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有利于聚拢资金;有利于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大部分门类区域文化产业;可以挖掘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能够有力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营文化产业是推动吉林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要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通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破除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特色民营文化企业,助推民营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相似文献   

5.
城市功能拓展区既缺少核心区集聚的文化资源优势,又缺少郊区低廉的发展成本优势,但在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却可以通过整合文化产业园区资源,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本文运用商业生态学理论,分析城市功能拓展区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元”联动主体,构建园区资源整合的双重主体理论,并提出文化产业园区确定主导产业并吸引核心企业以“聚核”、拓展纵向产业链和横向服务链以“聚链”、打造公共平台并进行功能体系建设以“聚网”的“三聚”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环首都经济圈"战略的出台,为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然而长期处于探寻跨区域协作方式的语境中,环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对接首都,首先要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功能,整合区域内外产业要素资源;再从延伸、补充和服务环节着手,以错位、迂回、追求超越的思路设计产业链;又要善于借助文化传播、科技力量优化价值链,实现辐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产业政策完善等优势,也有专业人才缺乏、创新动力不足、产业研发能力不强等劣势。应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文化产品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等机遇,采用先进科技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深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专业人才的培育,促进龙头文化企业形成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以推动安徽文化产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品牌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品牌资源的整合始于品牌命名,整合的关键在于产品与品牌形象的一致。影视剧作品、动漫作品、传统文化作品等文化产业中有丰富的可供企业选择的资源;此外,品牌授权也可以成为企业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投资》2012,(Z2):87-88
12月14-15日,由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北京银行携手清科集团举办的"2012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在北京嘉里大酒店举行。作为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重磅活动之一,本次文化金融创新峰会的举行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求的切实举措。峰会集聚整合了金融界与文化产业界的高端资源,以"创新文化金融服务,助力文化产业腾飞"为主题,透视产业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都市圈空间一体化的趋向日益明晰。都市圈内各城市自然禀赋的相近、文化资源的融合性、产业集聚性以及消费市场的集中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六大特征和三重圈层发展态势,呈现出市场导向带动政策支持、产业链拉长的新格局。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各城市应制订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资源优化组合、产业集群升级,以提升整个都市圈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校企文化之间的"零距离"融合是解决高职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企业文化引领员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介绍"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文化融合的背景及基础,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了以3A景区为依托的校企物质文化融合、以制度创新为契机的校企制度文化融合、以活动实践为载体的校企行为文化融合、以鲁班文化为特色的校企精神文化融合,打造了一种适应"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促进了校企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介绍了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企业文化的定义、特征和表现形态,并提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职业技能实训教学资源开发应依据相应的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校、企业、行业合作开发实训教学资源应以项目为载体,整合项目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以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政策为引领,以职业院校为主导,发挥行业协会制定职业标准和促进校企合作的中介作用,准确判断企业参与合作目标诉求,确定企业参与项目的形式和程度,应兼顾学校目标和企业诉求,形成良性的校企行项目化合作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4.
旅游饭店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已成为其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我国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提出对我国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改善教育体制 ,提高饭店人力资源的质量 ;重视人员培训 ,加大饭店人力资源的供给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为旅游饭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5.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体现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物流资源整合,努力建设企业文化,开发人力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客户需求的能力.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建议从经营模式、服务技术、增值服务、企业品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方面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6.
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网络或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状态,是关系型契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企业间的超市场契约。其性质是,在价值链或产业中拥有关键性资源的企业,以行使控制权和指挥权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具有以往企业间交易所不曾有的若干特征:具有框架的特征,其内容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充实和展开;整个交易过程伴随着生产过程,并渗透在生产过程中;被交易的产品是双方多重复合交易的结果。私人可履约资本、合作的潜在丰厚收益、违约的机会成本以及威廉姆森式的安全保证条款,是促使企业间超市场契约成为可自我实施契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徽商兴衰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商以盐业、典当业、茶业、贩木为四大支柱,称雄三百年。徽商的兴衰启示人们: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在基因,创新企业管理理论;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以制度和文化建设为重点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潮流的眼光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在企业网络中,网络位置体现了节点对资源和知识的占有和控制,探讨企业能否通过与高网络位置企业结盟获取创新所需资源并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结合企业网络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从网络嵌入的视角出发,通过中国计算机产业企业2013-2017年间合作数据构建了该行业247×247企业网络,探讨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方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异位联盟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其次,吸收能力对异位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组织学习方式越趋向于探索式,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越明显。研究揭示了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桂西资源富集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再加上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为该区域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因此,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创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加快桂西资源富集区的经济发展,探索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因素进行关联度的实证分析,从政府主导、人才科技支撑、资源依托、产业融合带动四个方面探讨了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合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例,通过对知识密集服务业基本情况的介绍,对管理者能力及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展开探讨。通过对管理者能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分析,提出提升管理者能力,保证企业创新质量的举措。期望能够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公司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企业做好管理者能力培养以及企业创新等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