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主体和减排的主要承担者。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劣势,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以期对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低碳城市:天津发展潜力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趋势,现代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集中地,低碳城市建设是国家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探讨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关联性因素,并据此选取相关指标对天津和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天津低碳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天津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城市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生态城市成为热点问题。在这个特殊时期,本文试图通过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的探索,以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城市交通、推广建筑节能三个主要方面为内容,对天津市创建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从重点方面出发找准适合天津地区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路径内容。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能源稀缺的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率先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等多重挑战,为打破僵局,正以低碳模式打造城市建设。以在低碳城市建设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无锡为分析对象,从工业、建筑、交通和居民及协调各方的政府等方面分析影响其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关键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低碳建设领先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无锡低碳城市建设的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低碳城市进行了理论阐述,回顾当今国内外关于对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从资源供给、利用和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低碳资源系统;构建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培育以低碳生活为理念的低碳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杨振超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27-31
我国煤炭工业城市既需要为国家能源需求提供产品,也需要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路径,而低碳经济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煤炭工业城市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难题。文章以典型煤炭工业城市——淮南为例,在分析我国传统煤炭工业城市经济结构特征和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煤炭工业城市特点的低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将大幅降低城市排放强度、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大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促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低碳城市化:我国城市发展新坐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论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追求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对低碳的方式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当前高碳城市化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城市形态、城市运行模式以及城市产业布局三方面详细阐述实现低碳城市化的路径选择。建议政府多管齐下,推进低碳能源的开发与低碳交通的运行;鼓励低碳技术研发;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扶持低碳产业;倡导低碳观念和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9.
王先菊 《特区经济》2012,(4):183-185
低碳转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原经济区的心脏-郑州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随之产生了能源、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在借鉴国际上最早探索低碳城市模式的英国经验基础上,结合郑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郑州市建设中存在的环境瓶颈,探寻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低碳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体系对于人口运输、工业发展和经济活动都会起到关键性影响,考虑到交通建设工作的能源消耗较大并且碳排放量高,因此在新时期完善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工作就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文中从阐述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工作现状入手,对于新时期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工作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深圳建设低碳城市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率先建设低碳城市基础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思路和深圳建设低碳城市的十大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刘丽娟 《科技和产业》2023,23(23):93-103
基于2005—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降低区域内碳排放强度,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且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起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大规模、信息化程度高和具备一定资源基础的城市中的碳减排效果较好。基于此,提出要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分级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吕思佳  罗岚 《科技和产业》2022,22(9):106-114
低碳城市建设是国家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创新-环境-能源”的评价体系,计算全国228个地级市的低碳发展质量,依据发展质量得分将其分为高质量城市、中高质量城市、中低质量城市、低质量城市4种类型,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主要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质量大体符合东高西低的地理特征,但西部也存在个别高质量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科技创新依次是中低质量城市、中高质量城市、高质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科技创新与社会公平是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表达层主要障碍因素,科学研究等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是指标层障碍因素。城市低碳建设应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关注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而对于高质量城市应额外注意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路旭  刘青 《特区经济》2010,(11):13-15
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是近期深圳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其中对特区内外差异性的处理是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若干具有参考价值的后现代城市理念,从后现代视角出发提出以一种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容纳多元的城市文化,保护自然基底、城市文脉、历史传统三方面的空间元素,重构城市空间逻辑。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城乡统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997—2006年城乡发展八个重要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了云南省城乡统筹度的情况,得到的结论是:长期以来云南省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2005年在政府支持的"三农政策"下,云南省城乡发展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2006年云南省城乡发展达到基本协调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革命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但我国目前尚面临一些困难,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如优化能源结构、建设低碳城市、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魏然 《特区经济》2009,(11):288-290
生态城市作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然而城市物流活动正在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城市物流规划的制定,要更多地将绿色物流的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物流规划之中。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物流规划的制定与完善,作者借鉴了发达国家在城市物流的绿色化、生态化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了生态城市物流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在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决策与监督机制、加快绿色运输工具的研发与推广、组建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华  丰超 《南方经济》2021,40(3):36-53
创新决定城市未来,低碳引领未来城市。中国政府自2008年开始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并将绿色低碳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准确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于进一步推广这一试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试点城市,创新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绩效平均增加2.47%,意味着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碳排放绩效。经过共同趋势、工具变量、干扰政策、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提高创新要素集聚、增加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碳排放绩效。从动态效应上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应具有持续性,并且随时间不断增强。文章是国内首篇从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的文献,不仅丰富了碳排放绩效的相关研究,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打造创新、低碳等新型特色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