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则通过在赫一俄模型中加入要素收益的变量,建立了要素收益与赫一俄一般均衡扩展模型,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什么没有能够转化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得出的农业比较利益影响农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结论,也为进一步理解我国劳动力要素的特征和赫-俄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矛盾十分突出,本文试从加强全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素质,大力开发和储备劳动力资源,使人口大国成为人才大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区际间的互补效应,是我们设计经济发展思路的最重要出发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约7.3亿人,占世界总量的26.3%,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无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出现的,具有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等特征。在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和老龄化加速交织的情况下,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难度。面对老龄化的挑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改善供给结构,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改革我国现行的劳动力管理体制,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速四化建设,就必须改变我国劳动力不能灵活流动的局面,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此,有些文章主张“开放劳动力市场。”应当说,实现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合理流动同开放劳动力市场有着不同的含义。现在,就如何看待劳动力市场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能否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能否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与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以其空间载体和集聚农村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城作为联结中心城市和农村乡镇的中介,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的“亚核心”效应.通过在核心区外围的局部边缘区内以县城为依托所建立的次级核心,可通过极化效应聚集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实现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发挥县城的“亚核心”作用,其具体途径可通过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化、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实现.  相似文献   

9.
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中部不仅没有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反而使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拥有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的中部,并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中部应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人口转变过程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来得早,也去得快.如何抓住这短暂的历史机遇,如何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从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这不仅是中国获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务之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消除城乡流动的障碍,提高劳动力素质,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应成为促进人口红利兑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 对比分析了上海和广东省两个人口迁入中心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差异。产业结构、国有经济比重和集体经济活力等差异是造成广东省和上海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政府主导的投资有可能推动中国部分地区偏离劳动密集型技术路线, 走上资金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道路。这种格局将违背中国的比较优势, 不利于增加就业, 不利于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收获2020年前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加剧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亟需通过国内价值链省域比较优势的互补协同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价值链产品内,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框架,兼顾增值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两个维度,使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设计一个评测国家内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真实比较优势的新指标。结果表明,东部沿海省域比较优势强度与广度最为显著,内陆省域比较优势集中于上游能源型部门;制造业部门比较优势凸显,服务业部门比较优势相对薄弱;比较优势高省域集中度与低省域集中度的产业部门中,均存在整体比较优势强弱差异,其中,高省域集中度产业部门比较优势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外部采购与加工贸易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贸易现象,对中国来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取得加工贸易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加工贸易发展进程中出口主体的分化是中国从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向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转变的结果,要继续保持加工贸易比较优势,就应该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升级中的中国劳动成本优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我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成本上升和劳动效率下降的趋势,这是产业分工的低端劳动力资源数量过剩和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的具体表现。在产业分工的低端,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规模优势上;而在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势上。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分工低端的规模供给,无法替代产业升级中的产业高端的素质需求。我国面对产业分工水平提升的要求,劳动成本优势的发挥应该依靠高效率克服高成本。产业分工知识含量的提高,要求提高产业工人的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从目前的状况看,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和劣势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后发劣势和制造性后发劣势。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后发劣势,中国也就无法建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研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和转换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从服务贸易总量、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贸易结构三个方面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迅速,远超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总体竞争力低,结构不平衡。运用1982—2006年的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影响因素的多要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FDI对服务贸易出口显著正相关。其中,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最大,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次之,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较小,从加大教育投入、增强技术创新、吸引外国投资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转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与国际贸易形式的演进,国际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发生形式,对各国的价值创造体系持续进行着重构与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低端,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比较优势的演化入手,讨论了比较优势如何演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三者的联动关系,分析了中国产业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走比较优势非线性演化与线性演化并重之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推进产业模块化、实施产业集群,枸建区域联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5,25(3):49-5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一大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也可理解为比较生产费用优势,它是由各国土地、劳力、资本等有形资源禀赋上的差别引起的。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的发挥,才能得到最终体现。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实现其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是由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效率优势转型,进而再向科技加时尚转型。以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为例分析,可以看到未来面临四大机遇与两大挑战,综合分析形成基本判断: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为分享西部未来的市场,肯定要向四川省转移部分力量;而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低碳资源优势、特色资源优势,可以良性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