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江 《经济师》2004,(9):70-7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体现为要维护宪法的绝对权威、真正践实宪法的理念和精神 ,严格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
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中,人民当家作主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加强社会法制、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历史。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加强社会法制、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历史.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点。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确保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法治的轨道健康发展,必须全面解放思想,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明的高度,对依法治县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角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一、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小康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将更加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真正得到制度化的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将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方略切实得到实行;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科教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认真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实施依法治国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推进,不仅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也为更好地发挥人大作用提供了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断有人从左和右两方面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冶建设事业提出了种种言论,试图干扰我们的方针政策,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业。因为这些言论已经影响了一些人的思想,所以有必要重申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坚持法治原则,从而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得到继续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维护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全局把握法治发展的进程,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明确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通过系统地学习十六大报告,联系实际工作,深刻认识到,政治文明建设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我们正在开展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确立保障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不断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社会化、法制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本文就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简政放权到法治经济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lO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发布,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宪法的重大举措,充分表明国务院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用法学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创新社会中的法治政府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一论断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忠实继承和重要发展,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社会学视角看,把政治文明建设列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和行政各执法主体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以身作则,提高素质,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有力地推动诚信建设。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最广泛地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  相似文献   

18.
《经济前沿》2006,(5):88-88,F0003
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系统的主导和保证,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内民主为先导、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始终突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点,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裘东耀 《江南论坛》2005,(12):43-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时俱进地做好信访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