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在增长率是在潜在产出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概念,指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增长率。潜在产出是指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条件下,在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最高产出。潜在增长率可视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水平和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长三角两省一市1998—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出口专业化、出口多样化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探究长三角地区出口专业化、出口多样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长三角两省一市出口专业化、水平出口多样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垂直出口多样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显著;随着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在其他影响因素中,相比普通劳动力,人力资本对江浙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显著。与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紧密相关,上海和江苏出口专业化水平较高,且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目前已处于U型关系右侧,浙江的出口专业化水平较低,且与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关系,尚处于U型关系左侧。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教育、科学技术以及健康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西部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虽处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的年限,但西部第一产业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远未达到这一水平;西部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很低。另外由于西部技术接受者的素质较低,也阻碍了科技推广的速度和广度;而健康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题的提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资本投入量、劳动力水平、技术进步。已有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和要素的投入推动,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  相似文献   

5.
2010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9.5%左右,货币供应量控制在2000э2008年均增长17%左右的水平,那么,实际经济增长率仍将低于潜在增长率,货币供给不会对价格总水平上涨产生很大压力。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相对温和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经济存在负产出缺口(潜在经济增长与实际经济增长之差)的情况下,货币增长初期可能更多地引起产出增长而不是引起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6.
一、价格水平持续回落。需求增长回落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下降 ,是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二、社会剩余劳动力资源增多 ,就业压力增大 ,是当前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我国 2 0 0 1年城镇失业人数约为1 4 0 0万人 ,今后 ,城镇下岗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 ,其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持续下降。二是我国加入WTO国外大量工农业产品将进入国内 ,必将对同类产品产生冲击 ,从而对此类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三、民间投资乏力 ,拉动经济增长能力不足。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1990 ~2011年劳动力供给保障水平的变化趋势表明,劳动力供给水平下降与劳动力需求水平上升在2003年交汇在一起,从而造成了中国的“民工荒”问题.通过建立影响中国劳动力供给保障水平的宏观经济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证实消费水平和出口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劳动力供给保障水平.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方式、增长动力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以往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2年GDP增速为7.9%,2015年降为6.9%,而到2016年前三季度仅为6.7%。这种经济增速的放缓,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发生根本性转变,使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二元社会下的奥肯定律,以及二元社会下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用实际数据对中国奥肯定律进行了测算,同时得到了我国1986~2004年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水平没有超过潜在增长率,但潜在增长率对我国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目标,应努力阻止实际增长率达到其潜在的水平,并在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要努力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和基本规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约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目前全国有农业劳动力4.4亿多,按照中国目前的耕作技术和经济水平,全国有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就够了.照此计算,除了已转移的1亿多外,全国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1.3亿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对我国以往农村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因此潜在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要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且融入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影响。其次,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技术在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数字化为老年人提供参与劳动力市场、获取医疗服务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然后,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和社会转型中的潜在影响。最后,运用索洛-斯旺增长模型阐述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和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推动的技术进步是解决人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下滑问题的关键方案。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只有兼顾到保障水平、市场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劳动力市场才会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十一五”时期仍然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该抓着这一有利时机,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前通胀的风险远大于增长减速的风险 2011年的经济增长不是一个大问题.经济学家多数预测中国GDP增长在9%左右或以上,这已经是达到甚至高于经济增长潜力的水平,足够创造保持社会所需要的就业机会.9%的GDP增长在中国劳动力供给正在明显减速(年度增长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加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1980~2010年安徽省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在长期来看,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新经济理论框架下梳理劳动力空间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即:劳动力空间集聚通过正向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负向的市场竞争效应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各效应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劳动力空间集聚先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集聚成本上升并超过集聚收益,转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提出假设: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影响。同时,通过数理公式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运用GMM等估计手段,再次证明:劳动力空间集聚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适度的区间。  相似文献   

16.
生产率、投资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极限产出水平是在一定供给条件卜如生产率水平和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运行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极限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率水平;长期来看,资本与产出存在一种稳定的比例关系;生产率的增长对产出和投资的增长具有一种乘数放大效应,而乘数效应大小取决于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一个经济实现消费最大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9,(24):293-295
本文首先从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变动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对经济增长已经带来抑制作用,而储蓄增长和技术进步是未来阶段经济增长主要刺激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时代,农村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数量以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投入.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不仅仅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水平;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非平衡增长两部门模型为基准模型,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度量非平衡性,进而研究部门劳动力份额变动趋势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发现保持两部门产出相对不变,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转移到相对滞后或渐近滞后的服务业中,服务业劳动力份额逐渐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上升。利用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识别劳动份额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影响的结构变化,基于全国数据与上海数据,说明劳动力份额的增长正向影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且这种正向影响随劳动力份额上升而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滞后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