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0):56-57
在欧美富豪圈里流传着一种理财方式,越来越多的富人把“家族信托”当作传承家族财富的重要方式。现在,“家族信托”也传到中国,王菲为其女在香港办理了信托,通过信托,将资产传承给女儿。  相似文献   

2.
海外家族信托业务开展经验家族信托的发展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许多富人已经选择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来实现财富的永续传承。在英国,家族信托是英国金融信托行业的领跑者,行业占比80%有余,具体包括遗嘱执行、资产运作、家庭税务规划等业务。而在现代家族信托的发端地—美国,家族信托作为财富传承的工具已经普及。美国家族信托有税务筹划上的显著优势,可以合理优化包括财产税、所得税等在内的多项税种,如遗产税和赠与税。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富豪资产的迅速积累,家族信托作为一种财富传承的工具也逐渐流行开来。本文旨在介绍家族信托与财富传承,首先,先是介绍了家族信托的内涵与特点,再具体阐述了它的现实根源与优势所在,并且结合了具体的案例来进行介绍。文章最后,阐述了家族信托在我国遇到的困难,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造就了一大批富人.家庭信托作为富人财富传承的重要手段,虽然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但前景广阔且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家族信托的起源,然后阐述了家族信托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运营模式与制约因素,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推动高净值人群通过家族信托方式将财富留于国内,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家族信托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设立中的静态治理维护了家族信托基础稳定性,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治理既体现了家族智慧又体现了本身灵活性,双层治理的结合共同促进家族财富有效传承和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家族财富治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首先明确家族信托动态治理的概念,并与静态治理相区分,其次分析动态治理的主要目标,再分析引发家族信托动态治理的实践动因,并总结香港新鸿基郭氏家族和美国欧文斯家族的动态治理经验,最后就家族信托动态治理的具体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众理财顾问》2014,(5):86-87
正根据《群邑智库2013胡润财富报告》,全国每1300人中就有1人为千万富豪。这些高净值人士人均拥有可投资资产3100万元,共掌握22万亿元可投资资产。未来10年,中国将有300万个家族企业进入传承期,保险规划、家族信托、税务筹划、法律安排等,都是家族财富代际传承的重要手段。调  相似文献   

7.
就全球范围看,家族信托可谓古已有之。长期以来,由于其在家族财富管理、传承、保护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效用,故而受到国内外众多高净值人士的追捧。但在我国境内,刚刚过去的2018年才真正称得上是家族信托取得“正式身份”的开元之年。2018年8月17日,银保监会信托监督管理部下发《信托部关于加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信托函[2018]37号),首次以监管者的视角明确家族信托的定义、门槛、作用等,并在受益人选择、限制信托的目的范围等方面提出若干具体要求。家族倚托的独特魅力源于其特殊的法律特征以及围绕其核心功能进行的信托架构设计。本文将以此为线索,对家族佶托的主要核心功能及架构设计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量第一代创业者进入退休年龄,面临财富传承的难题。财富传承面临诸多风险隐患,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出现"富不过三代"的悲剧。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不同工具在财富传承中的作用,尤其详细分析了信托在财富传承中的作用,研究了我国家族信托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家族信托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大量第一代创业者已经进入到退休阶段,然而面对新形势,财富保障与传承成为困扰富人的一大难题。财富传承并非易事,涉及内容较多,面临着诸多风险,如若处理不好,势必会出现财富缩水,甚至出现"富不过三代"等悲剧。本文将对我国第一代富人保障与传承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深入探索富人财富保障及传承的方式及选择,最后阐述信托财富保障及传承方式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王延明 《中国外汇》2013,(20):65-67
目前,中国内地的家族信托常用来实现对家族企业的控股权家族财富传承永远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此富豪们出演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像“霍英东后人为争64亿遗产对簿公堂”、“澳门赌王何鸿桑家产之争”之类的话题,往往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若在该问题上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家族成员内斗,甚至对簿公堂,导致巨额财富因此大幅缩水,  相似文献   

11.
家族信托以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与信托的独特法律关系满足高净值人群不断增加的财富继承需求。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导致高净值人群的家族传承需求进一步增加,相关机构对其给予了高度关注,促进了家族信托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家族信托法律制度的现状,指出我国家族信托仍面临立法体系不完善和家族信托登记困难、税收制度不匹配、监察人制度缺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如健全我国家族信托法律体系、完善登记制度、建立针对家族信托的单一税收制度、确立家族信托监察人制度、加大家族信托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2.
鲁文龙 《银行家》2014,(4):58-60
正家族信托指金融机构受个人或家族的委托,以实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规划、传承和隔离为目标,代为管理、处置客户家庭财产的制度安排。由于家族信托能够更好地帮助高净值客户实现财富传承和破产隔离的目标,正逐渐被中国富豪认可。目前,在中国内地至少已经有5家金融机构推出家族信托计划,这包括平安信托、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私人银行等,而兴业银行的家族信托业务也在积极筹备中。但是,目前国内家族信托业务能实现的财产类别仅是金融类资产,国外应用最广泛的股权和不动产等资产还未能在国内的家族信托业务中实现。由于国内的私人银行通常归属于某商业银行母体,信誉良好且产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离岸信托的发展以及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借助离岸家族信托这一财富管理工具将家族财富与企业经营风险隔离,从而实现财富的传承与资产保值。本文阐述了离岸家族信托的基本架构及功能,梳理部分主要离岸地与我国对家族信托的管理制度,剖析由境内居民个人参与的离岸家族信托的外汇监管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家族信托产品正在成为很多高净值客户进行财富传承时的选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对家族信托产品的接受度及产品本身的发展程度并不高。独立的法律事务代理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家族信托破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在监管政策的进一步规范和鼓励下,家族信托的实践发展日趋成熟。与此同时,目前高净值人群对家族信托的期待和需求,已从简单的现金类资产传承发展到整合化多元资产管理。其中,企业股权的传承正成为"创一代"的重要诉求。股权家族信托实现财富管理与传承股权家族信托通过构建架构,能够一站式实现股权托管、风险隔离、按约执行交易、财富管理与传承等目的,从"代人理财"到"忠人之事",助力客户达到久远财富、安全财富、和谐财富以及增值财富四大目标。  相似文献   

16.
信托制度在实现财产保护的目标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高端财富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随着国内家族资产传承和保值增值需求的日益明显,家族信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按照信托的目的不同,国外一般将家族信托产品分为财产传承类、财富积累类和财产保护类三类信托产品。针对其中在我国刚刚起步的财产保护类家族信托的业务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其产品设计的要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的研究以及各信托公司的相关产品设计提供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量第一代创业者已进入退休年龄,面临财富传承的难题.财富传承面临诸多风险隐患,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出现“富不过三代”的悲剧.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分析了不同工具在财富传承中的作用,尤其详细分析了信托在财富传承中的作用,研究了我国家族信托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可 《金融博览》2021,(18):50-53
遗嘱信托作为海外家族财富传承的常见工具之一,在过去一直未被国内家族财富领域过多探讨和重视,实务中也少见遗嘱信托的踪影. 近两年来,遗嘱信托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被信托公司开始实践,这不可不归功于《民法典》对于遗嘱信托、遗产管理人等事项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对遗嘱信托效力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对于家庭财富管理,要对以下问题有清晰认识:富不过三代的表述不妥,打造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家族要传承的并非职业经理人,并非子承父业的管理传承,而是控制权传承;家族产业规划是财富传承的核心,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则是保障;家族信托只是形式的一种,家族保险是退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期,《理财周报》第七次发布“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这一份榜单,记录着家族财富的变化,也见证着家族产业的变迁. 马化腾家族,财富1007亿元,比2013年增长540亿元; 李彦宏家族,财富853亿元,比2013年增幅超过100%; 刘强东家族,财富484亿元,2014年的新晋富豪,财富值已超过2013年榜首; 在这一串串光鲜的数字背后,我们赫然瞥见了“家族信托”的身影.其中以吴亚军家族的案例最广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