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兴安岭北部植被演替规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以北为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有森林、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泡泽等多种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较复杂,植被动态变化可分为森林植被演替和湿地植被演替。探讨这些规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的效益。评估森林生态资产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通过比较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总结出生态资产评估现存的三个视角,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按照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不同林分,对伊春林区森林的涵养水源价值、固定C02和释放02价值、保育土壤价值、营养物质循环和养分储藏、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等7种生态资产形式在三种视角下做出评估,并比较三种视角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资产运营途径,旨在为伊春林区森林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庆来 《浙江林业》2010,(10):22-23
林相亦称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层次(分为单层林及复层林)和森林的林木品质及健康状况。“春满绿树青草,夏似热带森林,秋有漫山红叶,冬留御寒雾凇。”如果将森林的植被加入能体现一年四季变化的彩林景观,山林将变得缤纷而生动。进行针叶林林相改造,将林地从单一的绿色针叶林向多彩的景观阔叶林转变,逐步实现森林彩色化。  相似文献   

4.
世界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森林,北方针叶林以及其他有林地。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规模巨大的损失,表现出非完整性特征,并使森林火灾发生的频数增加,强度加大。目前全球有60%多的森林面积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工业化国家绝大部分的森林是处于“半自然”状态下,或转变为人工林,发展中国家森林覆盖率下降,从而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森林碳生产的认识、方式与政策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的生产实践活动伴随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变换其利用方式,森林减碳利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引人关注。森林碳生产作为森林减碳利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森林生态文明的实践进步。本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认识森林碳生产,分析人工造林、森林灾害防治、延迟采伐、土地利用变化等4种最为主要的碳生产方式,提出完善人工造林激励政策、完善采伐限额制度、采取适当的碳税和碳补偿政策、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4个方面的政策保障,进而更好地发挥森林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区内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对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原则、开发项目、旅游管理、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一、森林资源法国位于北纬43°与51°之间,国土面积为5,470万公顷。森林面积1,512万公顷(1983年),占国土面积的27%。人均占有林地0.28公顷。森林主要分布在与联邦德国、瑞士、西班牙相邻的山脉以及卢瓦尔河、加龙河上游的山地。森林面积的三分之二为阔叶林。其中一半为橡树,此外还有较多的山毛榉和栗树。针叶林的30%为法国海岸松,其次是枞树等。森林蓄积约16亿立方米,每公顷110立方米左右。其年生长量约5,300万立方米,每公顷4立方米左右。  相似文献   

8.
一、我省中草药资源概况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省份,幅员辽阔,面积为四十六万余平方公里。本省绝大部分地处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从植被区域来讲,我省兼跨全国八个植被区域中的三个区域,即: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包括我省东部山区、小兴安岭及完达山区);温带草原区域(包括我省的松嫩平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坡)。这种一省兼跨三个植被区域的情况,在全国是比较少的。另从植物区系来讲,我省跨有东北地区四个植物区系中的三个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试点森林碳汇交易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重大。当前国际市场开展森林碳汇交易的主要模式是CDM(清洁发展机制),而我国作为主要的碳汇供应国,处于碳汇交易的底端,缺乏话语权。因此,我国有必要推进森林碳汇参与碳交易体系,从森林碳汇市场的参加主体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不断完善我国碳交易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区域南起我省南界,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小兴安岭山地,在地理上位于北纬44°20′—50°20′,东经126°20、—135°30′之间,全区呈一新月形。本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境内的东北东部森林地域。东、东北与苏联相接,南邻吉林,西接松嫩平原草甸平原区,西北与大兴安岭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域相邻。本区域范围广大,山峦重迭地势起伏显著,形成较复杂的山区地形。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重要水源地新丰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TM和ALOS卫星影像数据获取1988年、1998年和2008年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时间内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流域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增大,但建设用地的增幅较大,河流和水库的面积先增加后略减少,林地的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侵占了农用地,农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侵占了林地,农用地面积虽然增加,但是质量降低了,河流和水库面积的变化是受到流域降水和水库水量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影响因素对于探究城市内在演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例,通过建立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两个阶段建设用地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建设用地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2002~2007年),深圳市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建设用地变化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第二产业产值变化,坡度和高程,而在第二阶段(2007~2012年),深圳市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建设用地变化表现为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变化,主要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第二产业产值变化,人均GDP变化和人口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Satellite data-driven discoveries are fuelling the literature on forest transitions, particularly in quantifying slow, large-scale trends. Mather’s forest transition concept depicts the inflection point marking a change from decreasing to increasing forest area. This theory is being elucidated using satellite images of global forest cover from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ASA),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and now from the FAO’s recently introduced geospatial monitoring platform SEPAL 2.1. Recently, a series of high profile papers have illuminated the concept of the forest transition using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based forest cover images. Defined as an increase in global forest cover, analysis of satellite images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suggests that a global forest transition has occurred. However, satellite data provide less information about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outcomes in new forests. Incorporating other data sources on the quality of forest transitions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better reforestation programs, address climate change goals and enhance other ecological and human benefit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view on remote sensing,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science that has changed the study of forest transitions, and an outline of anticipated and suggested science and policy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5.
人类产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目前区域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大问题。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RCIIISNE)和综合评价指数(ECIIISD),分析洞庭湖区2001~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变化的RCIIISNE值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与GDP呈正相关性,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程度处于中等状态,年均RCIIISNE值为3.4053,接近较重状态。(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形势对RCIIISNE值影响最大,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最小。(3)产业结构变化的ECIIISD值有所降低的是种植业和纺织业,其余23个产业类型的ECIIISD值均有上升;ECIIISD值和EPC值都较高的产业只有竹木工艺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和旅游住宿餐饮业,表明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ffect of climatic change and policies to sequester carbon on forest land use. Efficient mitigation strategies often require the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o forestry in order to sequester carbon, but such strategies could be wrong for Canada's boreal forest region if global warming is inevitable. It is argued that, from both an economic and a social perspective, conversion of the southern boreal forest to grassland or agriculture might be a better policy.
L'article passe en revue l'effet des changements climatiques et des politiques utilisées pour capter le gaz carbonique, sur l'utilisation des terres forestières. Pour être efficace, les stratégies d'atténuation nécessitent souvent la reconversion des terres agricoles à l'exploitation forestière afin de capturer le bioxyde de carbone mais, cette stratégie pourrait se révéler mauvaise pour la forêt boréale canadienne advenant l'inévitabilité d'un réchauffement planétaire. L'auteur estiment qu'autant dans la perspective économique que dans la perspective sociale, une meilleure solution serait plutôt de reconvertir le sud de la forêt boréale à la prairie ou à l'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决定实施天然林二期保护工程,并推出了一系列与改善民生有关的政策。虽然近年来关于民生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关于天保区民生问题的研究甚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天保二期工程民生影响评价体系,并拟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河南省黄河滩区宜耕与不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及质量,以期为河南省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经验指数和法,层次分析法及极限条件法。研究结果: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为:最适宜68886.45 hm2,一般适宜33478.63 hm2,勉强适宜15251.76 hm2,不适宜618.34 hm2。研究结论:对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安全性评价后,得出滩区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40870.05 hm2,占评价区滩涂的34.57%。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辉南县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因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而担负着自然地域界面的作用,并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其脆弱性变化对山区平原生态安全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山区平原过渡区的辉南县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基础上,参照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对研究区1986年以来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从不同用地类型看,生态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2)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林地减少和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贡献指数、生态稳定性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86年的2.999、3.324和6.322减小为2006年的2.828、3.032和5.861。(3)空间变化特征: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下降显著,表现为低值区域范围扩大,高值区域范围明显减小。高值区范围由1986年的33217.95ha缩小为2006年的1283.40ha,而低值区的范围则由1986年的86550.87ha扩大为2006年的98084.83 ha。(4)地区差异性:虽然三个生态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但是不同子流域其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南山区减小,而西北平原区呈现不明显的增加特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为林地减少和耕地增加。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控制耕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是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