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财务会计传统的确认标准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强调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因此,将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创新金融工具排除在会计确认项目之外,但由此就无法反映其对未来财务状况的重大影响.财务报表因此产生了残缺性甚至虚假性。创新金融工具对权责发生制的纵深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权责发生从形式上扩展到实质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当前的政府会计制度现状,重点探讨了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中的会计确认基础问题。认为适当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是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文章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原因,阐述了改革的具体内容,并对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有机结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所谓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作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而计算出利润,而不管其是否在本期已收到或支出现金,至于权责发生制是一项会计假设还是一项会计原则,会计界历来颇有争议,本拟就权责发生制的性质和归属问题,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4.
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动制。现金流动制彻底摆脱了交易观的限制.而是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在此基础上确认的会计利润更接近企业的经济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说,现金流动制是最为理想的会计确认基础。实践中,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流量可以被操控,加之公允价值模式的普遍使用,因此可以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会使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出现融合的趋势.即会计确认基础会从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现金流动制为主。  相似文献   

5.
权责发生制会计与现金流动会计由于各自特点而各有其局限性,任何其一都不能全面反映财务会计目标,都不能提供给外部使用者以全面、准确的信息。下面简要介绍这两种会计的发展及结合途径:一、权责发生制会计与现全流动会计的涵义1、权责发生制会计。权责发生制会计是指传统会计据以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基础。它运用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能较好地确认各期的收入与费用,正确地反映期间的经营成果。因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采用,1975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说明》.把权责发生制列入会计的基本假设。但…  相似文献   

6.
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逐渐出现了完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现金流动制。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三种确认基础 ;通过对它们的比较 ,指出 :未来经济的发展 ,使得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从权责发生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现金流动制为主的会计模式。会计确认基础的历史演变主要是由于会计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素玲 《会计之友》2008,(11):17-18
关于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存在收付实现制、现金流动制和权责发生制之说.笔者在时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资金来源、净资产价值以及理财核心分析之后,指出权责发生制是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为标准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而计算出利润,不管是否在本期已收到或支出现金。原来的基本会计准则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会计原则。2006年2月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把此项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定来对待。本文就权责发生制的性质和归属问题,及权责发生制退出会计原则之列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会计主体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时,在月末需要将收入和费用确认入账,这时所做的会计分录一般称为调整分录。而现在各种会计学原理教科书中,对调整分录概念和其所包括内容的表述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此类会计基础性问题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会计确认原则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会计确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某项经济活动应何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应以何种要素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两个不同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都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收付实现制原则已呈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权责发生制原则是否能够运用于高校的会计核算,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财务会计的理论概念还是会计实务的操作中,会计确认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某项经济活动应何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及应以何种要素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会计确认均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相似文献   

12.
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基础虽然能够准确反映预算收支情况,但却存在诸多局限,会引起短视行为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在政府会计中有效使用权责发生制,要合理确定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准则,并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从而满足广大利益相关者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一直实行收付实现制的收支确认原则。随着预算管理制度四项改革(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实行收支两条线、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的不断深入,使按收付实现制反映的经济事项和编制的会计报表.越来越难以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产生的积极效果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研究和探讨预算会计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既是国际预算会计核算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动制。现金流动制彻底摆脱了交易观的限制,而是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在此基础上确认的会计利润更接近企业的经济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说,现金流动制是最为理想的会计确认基础。实践中,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流量可以被操控,加之公允价值模式的普遍使用,因此可以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会使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出现融合的趋势,即会计确认基础会从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现金流动制为主。  相似文献   

15.
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是从记录"结果"到反映"过程"的转变,但权责发生因其"不可见性"而赋予会计处理的"弹性".相关会计法律制度对会计记账的基本要求需遵循"经济业务事项实际发生→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登记"这样的逻辑链条.也就是说,通过可见的原始凭证来证明或"固定"不可见的经济业务事项的权责发生.不可见的权责发生的无限性与可见的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权责发生制在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新经济时代更是凸显和加剧了这种矛盾.解决这样的矛盾,一是需要会计哲学的大发展以为会计理论提供发展所需的充足养分;二是应充分关注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为会计计量提供的巨大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是从记录"结果"到反映"过程"的转变,但权责发生因其"不可见性"而赋予会计处理的"弹性".相关会计法律制度对会计记账的基本要求需遵循"经济业务事项实际发生→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登记"这样的逻辑链条.也就是说,通过可见的原始凭证来证明或"固定"不可见的经济业务事项的权责发生.不可见的权责发生的无限性与可见的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权责发生制在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新经济时代更是凸显和加剧了这种矛盾.解决这样的矛盾,一是需要会计哲学的大发展以为会计理论提供发展所需的充足养分;二是应充分关注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为会计计量提供的巨大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一、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在总体上一直实行收付实现制的收支确认原则。1988年9月发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实行‘收付实现制’。简单的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事项,可用‘权责发生制’9901997年5月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可见,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对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步放开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大会计确认基础的操作规则及其对会计报告的影响入手,针对目前单一会计确认基础的局限性和现金流量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为共同确认基础的财务会计改革路径选择,并通过重构会计等式构建了二重会计确认核算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莉 《会计之友》2007,(8X):19-19
本文分析了高校现行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基础的缺陷,并对高校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权责发生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零乱的会计资料加工成有用的会计信息通常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其中会计确认是关键,而权责发生制又是企业会计确认的基础.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密切相关.可以说,权责发生制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使会计信息有用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就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本文拟从分析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入手,探讨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弥补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