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一国经济实现内生稳定增长的源泉。本文将罗默和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思想相结合,建立了研究开发和人力资本同时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和人力资本相互促进式的积累过程以及两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得到结论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正向的交叉外部性,并可以推动宏观经济实现更快地增长。  相似文献   

2.
2001年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完成了以国有企业扭亏解困突破口战役后,全面步入实施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发展时期。由于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和国内棉价高位运行,化纤产能超需求增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纺织经济形势又呈现出“由晴转阴”发展态势,出口增长大幅减速,效益水平逐月下滑。据海关统计:今年1—9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98.55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了26.13个百分点;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9月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改造缓慢,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状况未能改变的内在原因。同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又是造成我国国有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通过技改这一推动国有企业经济成长的重要力源,使企业真正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主体。一般国有企业如此,大型国有企业尤然。 株洲冶炼厂(以下简称株冶)的实践正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由粗放型经济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典型实例。株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力源。从而使自身的经济成长有了飞速的发展,面貌有了彻底的改观。对国有大型企业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发达国家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已由本世纪初的不足 10 %发展到现在的平均 50 %以上 ,大大超过了劳动和资本等单要素贡献之和。这就是说 ,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内涵扩大再生产 ,而不是以要素投入增加为特征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企业要获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专业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首要选择。一、集约经营与专业化发展1 什么是集约经营粗放与集约这两个概念 ,是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5.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二者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利用面板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类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服务业技术进步均有明显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对服务业技术进步有阻碍作用,且这一趋势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省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绿色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中国省区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省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这主要由绿色技术进步推动。通过对工业增长源泉的分解发现,中国省区工业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基于上述结论,并结合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从增强创新能力、发展对外经济、壮大工业企业和加大治污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省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技进步是推动化学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傅向升二十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正面临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化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了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系, 构建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指标体系, 借鉴容量耦合概念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 角度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 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质量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状态进行测度。 研究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以上, 技术进步与经济 增长质量存在时空差异, 从时间分布上看, 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从空间分布上看, 北京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天津, 天津的协调度明显高于河北, 三省市之间存在不协调、 不平衡的现象。 本文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京津冀区域协调度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高 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论证了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经济增长与其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显著影响关系。为了更全面考虑其他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选取技术进步、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与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影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而旅游业的发展对碳排放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最后,指出内蒙古应从发展低碳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入、开发利用清洁能源4个方面来实现碳减排。  相似文献   

10.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算了西部省份2000—2020年的能源效率,将甘肃省能源效率与其他西部省份能源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分析,以明晰甘肃省能源效率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甘肃省能源效率测算结果为基础,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省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省份能源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在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2016年后呈现上升趋势,整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性;甘肃省能源效率相较于西部地区较低,但呈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环境规制对甘肃省能源效率起正向作用;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内生经济增长和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验证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提供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城市所属省份的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等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未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经济或不经济。文章分析了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甘肃省为例研究区域优势产业判别及对经济发展作用,确定了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相关指标体系,并且计算出相关指标具体数值,运用因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优势产业进行判别,进一步研究甘肃省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促进甘肃省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根据中国历年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来看,制造业在其生产总值中一直占有着较大的比重,我们运用张卉(2007)修正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甘肃省24个制造行业2005~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甘肃省的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产业的地理集聚并有进一步均衡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者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地理区位、制度、工业产业布局、生产集中、人口 分布、贸易开放等外生经济变量,而忽视了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进步等内生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本文以内生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从经典文献中寻找研究有偏技术进步与要素替代的经济学基础,从国内外文献中梳理要素替代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效应”和“分配效应”的微观机理的研究进展,尝试为区域经济尤其是透析区域经济、收入差距的成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平台,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对不同环境污染物的差异影响,并讨论了技术进步、环境治理投资、对外开放度、经济增长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没有显著影响,保险业集聚对于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第二产业发展和调整促进了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工业废水和工业粉尘的减少;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因此,环境治理需要考虑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加大银行业和证券业环保投资支持力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改善引进外资结构和环境治理投资结构,重点推进控制工业粉尘排放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规模经济性,同时利用核密度估计刻画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要大于要素投入,在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中,技术效率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技术进步的影响,而规模经济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非常有限。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章采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解释了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结构主义观点指导中国目前住宅产业发展的启示。提出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并且应该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进行科技进步类型的选择。最后,还阐述了推动住宅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结构、产业组织和企业角色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了2001—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变迁情况,并对其子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那些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1.9%,相对比较低,呈现出波动性特征。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共同引致的;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生产率也比较高,而高度垄断以及开放度低的行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率就比较低。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7%、0.4%。股权集中度、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年龄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显著正相关,而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的性质与制造业上市佘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显著;企业年龄与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企业规模对对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4,38(10):853-862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standard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which are latecomers to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 Standardization is regarded primarily as a technical issue, and hence receives only limited high-level policy support.However, technical standards contribute at least as much as patents to economic growth. As a key mechanism for 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due to the dominant leadership by advanced countries in patenting, technical standards have emerged in latecomer countries as an alternative to patenting. However, latecomer countries and their firms have a set of capa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that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dvanced countries and firm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atecomer countries should adopt assessment criteria that are more fitted with latecomer contexts which emphasize learning effects and 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paper discusses current issues that are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sian countries in standardization. We also examine the critical role that patents play for standardization and argue that “strategic patenting” to generate rents from de facto industry standards can stifle latecomer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