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权赋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 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土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关系及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从时序看,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与土地基本处于低级耦合协调状态,人口发展和土地扩张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科技系统发展持续低迷,创新驱动格局尚未形成。从空间看,京津冀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提升,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沿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蔓延的协调发展格局,而城市各系统协调发展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协调高地”与“协调失灵”局面并存。因此,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形成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强化土地利用协调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科技、人口、土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 2001~2016 年间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 区域物流系统有序度函数值每提升 1 个百分点, 就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函数值提升 0.9362 个百分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的状态转换, 目前长三角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处于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阶段。但区域物流系统的有序度明显低于区域经济系统的有序度, 区域物流业发展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 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流建设投资以及丰富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渠道。  相似文献   

4.
马骁 《工业技术经济》2019,38(5):121-126
本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的有序度和协同度,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高, 天津和河北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低;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经历了先上升、 后下降、 再上升的过程,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关系不稳定, 协同效应不明显,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系统耦合视角出发,全面剖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机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性显著;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低度协调升至中度协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以L-L集聚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区域。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协调发展,需进一步发挥高值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年度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水平,结果发现:①两者的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除个别发达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刺激;②从空间分布上看,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针对区域创新要素协同水平测度问题,本文基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特点构建了考虑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5~2019年京津冀地区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区域创新要素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创新要素有序度和三地之间创新要素融合水平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北京市的创新要素有序度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北京和天津的创新融合度较高,明显优于北京与河北、河北与天津。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体系,测度绿色金融指数和产业结构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0~2019年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性,结果发现:从时间上看,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以保持稳定为主;从空间上看,各地区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一定的差异,北京、黑龙江、浙江、安徽、湖北、海南、重庆、青海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多数地区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9.
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可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区)的数据,构建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仍然存在矛盾;2005—2017年,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从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趋势,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省(区) 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也呈现出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的时间演化趋势;从空间差异视角分析,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仅处于勉强协调水平,且呈现显著的省(区)差异,其中,青海省、四川省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十一五” 规划初期、“十二五” 规划初期和“十三五” 规划初期经济数据的样本对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在不断增强,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逐步让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更加均衡的发展。但京津冀区域发展能力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严峻, 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 提出实现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推动区域发展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互动协调的理论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老工业基地典型城市为例,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发现: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较强的动态反馈关系;产业集聚度提高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使耦合协调类型的跃迁;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提升的同时,区域创新水平也越高;区域城市间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2.
工业水资源效率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分别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及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最后通过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1年黄河流域整体工业水资源效率高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且皆呈上升态势;二者处于高级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中等协调进入良好协调阶段;各省(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所处阶段不同,且耦合协调度总体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具体多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高-高集聚区常包含山东、河南和山西,其数量及具体构成最稳定,使得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各省(区)应立足于比较优势因城施策,强化科技赋能作用,促进省(区)间互联互通,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提升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对协调推进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 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构建协调度模型, 对2018 年我国31 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我国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差异较大, 北京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天津、 上海等6 个地区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 河北、 内蒙古等14 个地区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 黑龙江、 西藏等10 个地区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是京津冀区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0~2020年京津冀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分析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两系统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表现为北京市优势明显、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相对较弱。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同样呈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分别处于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勉强协调阶段。各省市两系统关键障碍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也呈现出一定集中性。未来,政府应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数据创新要素潜力,鼓励市场导向化科技创新,推动京津冀地区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互促。  相似文献   

15.
为对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以辽宁省会沈阳市为研究实例,构建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沈阳市2000—2017年城市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演变规律进行指标量化。结果表明:从2000—2017年,沈阳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标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增变化趋势,与城市化之间的总体协调度波动变化较为明显,经历稳定期和波动期,其耦合类型从基本不协调向良好协调进行演变。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郭玲  汪洋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1):145-153
本文通过分区域回归和门限效应分析, 考察创新机制调节作用下就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分析结果表明: (1) 总体上, 就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机制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最大, 产业升级次之, 技术进步最小; (2) 分区域看, 三大地区的就业结构升级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创新机制的调节作用呈现 “西强中弱” 的分布格局; (3) 从门限特征看,基于创新机制的就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发展时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 以创新环境和技术进步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 “倒U 型” 趋势; 以产业升级为门限变量时, 经济效应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18.
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深度耦合、协调发展是“双碳”背景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梳理二者交互耦合理论机制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省(区、市)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东快西慢的分布格局,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中间水平省(区、市)占主导;基尼系数呈加速增长的“J”型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区域内>超变密度;(2)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出现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的省(区、市)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3)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更新了基于传统马尔科夫链的研究结论:状态演进不仅存在“锁定”效应,还会受到邻近地区的“空间拖拽”,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应强化空间治理,完善耦合协调发展的溢出通道建设,更好地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的起伏波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极深刻的内在联系。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制定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各省(区、市)的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老基建耦合协调程度,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1~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国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我国省域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等级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且耦合协调等级的省际差异有逐年缩小的趋势;高值集聚区域全部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及宁夏一些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且低值集聚区的数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V型”变化;(3)全国各省(区、市)新老基建耦合协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财政支出水平、市场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及利用外资等因素均对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水平产生了明显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