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式契约是一种由法律等第三方保证实施的承诺或责任。但事实上,由于交易的不可验证性,正式契约可能并不能完全反应交易双方的收益情况,这就抑制了交易主体之间部分交易的建立和实现,关系性契约正是弥补了正式契约在这方面的局限性而产生的。自我履约是关系性契约的本质特征。长期商业关系的一种可能是自我履约协议。在这种方式中,一方针对另一方违反合约条款的唯一办法是终止合约。  相似文献   

2.
审计关系契约链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审计关系涉及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之间的三种契约,这些契约的签订是遵循契约内在规定按一定顺序实施,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契约链”现象,依据三种契约在契约链中的关系,将它们分别称为“奠基性契约”、“主体性契约”和“辅助性契约”,由此提出研究审计关系的一种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根据契约理论,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契约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报酬契约。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股东要观察经营者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能的,这是个典型的在合同签订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只要可能,理性的经营者就会利用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而选择偷懒。因此,有效的报酬契约应选择与经营者努力程度正相关的指标作为业绩的衡量标准,这种相关性越强,报酬契约的有效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4.
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企业可视为一个法律虚构,其功能是作为企业的各方参与,如股东、经理、债权人、雇员与政府机构等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在企业这个契约连接点中,企业的各方参与,按所订立的各种契约来取得其于企业中分配现金流量与其他资源的权利。瓦茨与齐默尔曼认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在于为企业中的各类契约的订立与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然而,在企业之中,经理拥有“自然控制权”,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操作。那么,在自利意识的驱使下,经理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操纵会计数字,以使各种契约关系的实际执行出现有利于己的结果。这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操纵如果恶化到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5.
古典契约理论认为合意是所有契约关系的基础,契约义务的产生以有效成立的契约为前提,无契约即无义务。在古典契约理论以合意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封闭的逻辑体系中,并没有后合同义务存在的空间。耶林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思想,开始打破这种封闭的契约体系,提出了合同义务的向前扩张——先合同义务,揭示了后合同义务理论产生的历史源头。自19世纪末20实际初,随着诚实信用原则的崛起和关系合同理论的发展,后合同义务,这种法定的附随义务作为一个崭新的法律概念随之确立了在合同法上的牢固地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契约条款适应社会责任目标而进行的规范和调整进行评估,并采用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和LSDV法阐释基于契约的社会责任约束程度与基金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市场利率追逐型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契约对社会责任主题的约束程度普遍高于市场利率追逐型社会责任投资基金,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投资目标和投资范围的契约条款设计方面。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契约得分与基金的代理成本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非市场利率追逐型社会责任投资基金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规则前置”的契约条款对社会责任主题的限制和约束增加了代理成本,契约作为一种硬约束手段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上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内在的不完全契约性质,并进一步解释了衍生产品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进行有效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财务契约理论关于清算价值、再谈判和控制权配置问题的研究,对信贷融资关系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资产抵押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种机制,但抵押资产的清算价值受其专用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设计抵押条款时应予充分考虑。债务重组(再谈判)是控制权和收益权向债务人转移以获得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机制,但是债权人对策略性违约进行惩罚的需求冲淡了这一机制的作用。债权人能够运用限制条款持续地影响企业决策,甚至在企业财务危机和破产程序中夺取整个企业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转移是信贷契约治理代理问题的主要机制。当然,任何治理机制都是"双刃剑",最优契约需要权衡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利益和导致企业无效决策的成本。  相似文献   

9.
虚拟企业的契约特征及其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企业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交易主体在具有极强互补性和专用性资产上的一种临时性组织形式。在传统理论看来,这种契约势必因当事人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而无法达成。但现实中大量存在着的虚拟企业说明:在这种组织形式中,存在尚未被人们清楚认识到的有效治理机制。因此,以高度发达的信息传输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快速而准确的信息传播所形成的声誉机制,能有效地遏止当事人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保证虚拟企业契约治理中的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现代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本文将现代货币(纸币)看成是一种隐性契约,其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广泛的合作关系.在这个框架下,重新阐释了温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大幅货币增长对经济的破坏作用,利息的本质以及经济如何在这种契约下达到均衡的微妙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契约形式作为研究金融组织和代理组织的出发点和基础。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安排可以被理解为各方达成的合约或契约,契约是各个主体之间通过让渡各自权利的方式进行合作、分配权益、分担成本和风险而达成的协议。这是制度安排的本质。阿尔钦和登姆塞茨的文章《生产、信用费用与经济组织》中指出:组织  相似文献   

12.
一、心理契约综述 心理契约内容的探讨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Mayo在霍桑试验中对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因素如员工报酬、企业对员工的关心、群体规范和工作保障问题的关注.然而真正对心理契约内容进行探讨,是从20世纪60年代Argyris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开始.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雇员的抱怨就会减少,而维持高的生产效率.但他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3.
李洪涛 《财政监督》2012,(11):32-34
制度经济学将企业的产生归结为契约的组合,并同时指出契约是不完备的。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当归属于物质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但是传统的"企业契约理论"和"交易费用企业论"无法解释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存在的理论依据问题,社会学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和政府两种异质组织是历史地交织在一起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实质应当是企业契约和社会契约不完备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法治环境和政府权力运作方式。政府对国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行使不是基于人民对其所有权的委托,而是基于行政权力,并遵循社会契约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正>一、心理契约的概念研究A rgyris(1960)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描述下属和主管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界定。Levinson等(1962)对心理契约的解释是"雇主和雇员事先约定好的、没有明确表达的相互期望",把此看作"没有成为的契约",像工资这类期望在意识上比较清晰,而晋升方面的期望则比较模糊。Schein(1965)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和成员之间时刻存在的一  相似文献   

15.
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间的契约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接下来,从契约关系的不同分类方法的角度入手,剖析了其不完全契约、隐性契约和多重契约的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提出了其契约治理的一些特殊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郎平 《征信》2023,(10):18-28
纵观契约发展史,从社会契约到智能合约,前者的契约理念凸显从自由转向正义的演进历程,后者则以信用共识为核心,呈现出“中心化→去中心化→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蜕变路径。随着智能合约的日臻完善,显现出智能合约重构社会契约的发展势头,这将给以契约为本质的金融体系带来“颠覆式”变革。审视金融体系的变革现状,百密一疏中疏忽了理性经济人的道德风险。鉴于此,深入研析区块链智能合约中理性经济人的道德风险及现有的“穿透式”监管措施,建议监管机构适用旅行规则、创制智能合约“范本”、采取“一揽子”客观穿透来补足监管“短板”,以此规制区块链智能合约中异化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李乐 《中国外资》2009,(8):118-119
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间的契约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接下来,从契约关系的不同分类方法的角度入手,剖析了其不完全契约、隐性契约和多重契约的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提出了其契约治理的一些特殊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授信模式下,市场制治理结构和贷款交易属性及契约安排不相匹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在缺陷,造成合作社信用能力不足;债务履约机制缺失,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合约风险,导致贷款合约交易费用较高。在新古典契约关系下,供应链网络治理结构通过利益关联、责任捆绑、风险分担和联合治理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合作社信用能力,建立债务履约机制。针对合作社内在缺陷,应实施过程治理和动态授信,通过公共产品与科技介入,强化信用风险屏蔽。  相似文献   

19.
衍生金融工具下公司财务契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国 《金融会计》2004,(12):20-21,9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一般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生产要素之间的一组契约。从契约的角度看,现代企业是通过一系列契约关系,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和利益集团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一个“契约关系”的集合。财务契约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用来规划财务行为当事人之间未来交易过程的各种关系的契约。财务契约是关于资本要素(主要指财务资本)在其交易过程(资本取得、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中所形成的各种契约关系。财务契约是企业一系列契约关系集合中的一个子集。财务活动的实质是交易当事人之间对财产权利所作出的契约安排,其目的是要实现财务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增进社会福利。这也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承载这些基本功能的工具就是各种各样的财务契约,包括实现转移资源的基础契约(如债务契约和权益契约)、提供风险管理手段的多种衍生契约及混合契约。财务契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保证财务资本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治理形式与契约的完备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分别论证了在完备契约和不完备契约条件下,企业应采用的治理形式,通过寻找"科层"等正式制度治理与"关系"等非正式制度治理的最佳结合点,探索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