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LMDI模型,以2001—2012年中国经济人口发展及石灰产业碳排放数据为样本,从5个方面对石灰产业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发展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人口规模效应是影响石灰产业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趋势有所不同。基于GM(1,1)模型对中国石灰产业未来碳排放量进行预测,2030年排放量预测将达到4.48亿t。基于影响因素分析及碳排放趋势预测结果,从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方面对中国石灰产业的低碳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的概念做了扩展。指出人口结构转变可能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一步对第二人口红利问题加以讨论,认为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还有可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始终是人口问题,21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本文在此背景下,试图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已有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评述,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为如何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和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张翼 《科学决策》2005,(10):6-9
在谈到中国人口问题时.某些人总是以将来可能达到16亿峰值作为内生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世界形成“恐慌”:某些西方学者就以未来可能出现的16亿人计算中国的能源需求和粮食消费,得出很多不切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对人口结构的合理控制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我国人口结构迅速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选取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做为因变量;并从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结构方面以及人口文化素质三个角度选取了13个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根据初步筛选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得对现今中国经济增长有较大影响的指标有高等教育人口比、自然增长率、失业率以及老龄人口抚养比。建立回归模型后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预测分析,并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出建议。模型所需指标是人口统计常用指标,模型拟合精度高,从预测趋势的看,模型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前提下,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生物能源的兴起,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市场的资本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首先引入并讨论农产品资本化的定义,再就其对价格机制和供求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价格、出口竞争力、产品结构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农产品资本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协整与ECM模型的中国能源需求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影响我国能源需求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能源需求因素进行了长期和短期行为分析,得出了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比例失衡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结合我国的特色,深入探讨了产生中国性别结构比例失调现象的原因,此现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中国人口性别结构比例失调现象的对策和方法。旨在通过研究,找到一条能够有效解决当今我国面临的人口性别结构的比例失衡问题的方法,推进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能源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期,工业增长速度、特别是重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受此影响,中国能源需求增速也开始加快,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再次出现,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又一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从2004年开始,为缓解能源供求矛盾,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能源供应能力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而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对抑制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梅  高志远  赵虹 《科技和产业》2011,11(12):45-46
随着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碳排放成为各能源行业的重要指标,本文试图从熵及负熵理论角度分析我国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低碳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可持续发展中的难题人口与环境问题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凸现出来。现阶段,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发达国家不尽相同。发达国家更关注的是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的质量问题。而中国既要考虑环境,又要考虑人口;既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又要考虑人口的质量。因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偏低的人口素质的制约,加上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中国将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难点之一,如何解决人口低素质与高增长量的矛盾。虽然近年来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  相似文献   

12.
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首先,从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决策看——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小平同志关于人口问题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深化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出发。其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主要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有着悠远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生产力得以极大解放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群体开始形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工潮"趋势愈演愈烈,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本文以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为要点,从已经取得的成绩、现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来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对待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中关于中国历史上人口问题的观点上,以李中清与曹树基为代表的中外学者意见相左,出现了二元对立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地域差异等方面的国情,注重理论创新,创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人口理论.  相似文献   

15.
周健 《改革与战略》2021,37(10):86-95
刘易斯转折区间日本实施的人口发展战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人口数量方面强调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的 ,虽然其对战后日本加快经济恢复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急速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在人口结构方面强调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目的 ;三是在人口质量方面强调以提升国民素质为目的 .后两者对战后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城乡间均衡发展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中可提炼出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是不用纠结于所谓的"第一次人口红利"或"第二次人口红利",两次"人口红利"未必有先后的顺序,往往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但对于中国来说,再造"第一次人口红利"已不现实,进一步释放和深化"第一次人口红利"以及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中国还远没有到需要恐惧人口生育率下降的时候,仍要继续调控人口总量,但不应限制生育权,应及早地、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2002-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老龄化所导致的房价波动滞后于老龄化进程,各年龄阶段人口比例对房价均产生正向影响,但不同年龄阶段在不同区域的解释力度不尽相同。对此实证检验结果,文章认为可以从我国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与投资渠道匮乏、人口家庭结构小型化以及城市集聚效应等方面进行解释,并以前瞻性政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延续上千年的分家制度已有较多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对清代巴蜀移民家族分家的影响与后果展开研究。随着家族人口增多,周期性的分家成为家族分裂的起点。对分家后的"二次创业"进行分析,可见中国解决人口压力的方式既有向心式的、内敛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外延式的不断膨胀、扩大的人口向外迁移及对资源的外延式拓展。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解决人口压力,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压力,以及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脱贫攻坚获得了重要成效。可相对大部分农村来说,脱贫问题依旧艰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探讨农村人口脱贫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共享发展理念视角出发,以农村人口脱贫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从农村人口脱贫对践行共享理念意义、当前农村人口脱贫现状以及推动农村人口脱贫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研究,争取以共享发展理念视角对农村人口脱贫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加大,现代城市普遍面临着传统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共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将开发新能源产业、培育新能源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建设新能源城市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为核心,以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日益提高为导向,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从城市群概念入手,总结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从一体化空间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