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正泉 《江南论坛》2002,(10):30-3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十余年来,俄罗斯同美国时而握手言欢,时而剑拔弩张,俄美关系始终处于起伏动荡的不确定状态,成为国际形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变素。今年5月下旬,两国首脑举行会谈,签署关于削减核武器条约和新型战略关系宣言,实现了俄美关系的大幅度接近。俄美关系问题始终为人们所广泛关注,成为一大国际热点。本文认为,十余年来的俄美关系,具有五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东欧地区是世界主要大国(中、美、俄)势力的交汇处,研究中、美、俄三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对理解地区及全球的地缘经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引力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分析了中、美、俄三国与中东欧地缘经济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地缘经济关系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国别对比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部变化、稳步增长的特征;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缘经济关系整体保持稳定,无显著的改善或恶化趋势,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且具有显著差异性。(2)空间格局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呈现出均匀分布的格局,美俄两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中心—外围”格局。(3)主体间相互影响上,中—中东欧与美—中东欧相互之间呈现出负相关,中美两国在中东欧地区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竞争态势,中—中东欧与俄—中东欧、美—中东欧与俄—中东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雪凌  张猛 《经济导刊》2015,(4):97-101
以乌克兰国内政治纷争为导火索的政权危机,迅速演变为剧烈的地缘政治冲突,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代理人战争",使危机背后俄美博弈的实质浮出水面。在乌克兰危机中拖垮俄罗斯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利用俄罗斯牵制欧盟是美国欧亚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有极其复杂的国内因素的原因。同时,它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博弈的结果。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虽然不如舆论界预期那么大,但它可能会影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部署和进度。中国应当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坚定既有原则立场,强调尊重独立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干涉内政,同时也要积极有所作为,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独特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俄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1991年签署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到期和修订。美国白宫3月26日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4月8日在布拉格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新协议规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上限为1550枚,部署的核武器运载工具数量上限为700件。美国新政府希望迅速达成协议,以显示奥巴马的外交成就,表明美俄关系的改善,夯实美国主导的围际军控和核裁军体系。同时,在全球热点方面,  相似文献   

7.
"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建立在新中国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而建构的新型国家间关系的实践基础上。今后要使新型大国关系得以顺利发展,还必须深入探讨新型大国政治的、价值观的、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今天的中国既是政治大国,也成长为经济大国,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中国在本世纪内也必将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也就是说,中国将成长为综合实力强大的文明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就是以这样的身份或者以这样的地位为基础,和西方世界的头子美国谈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越来越强,美国也将会更加愿意听取中国的新型大国观的提议,一定程度上会正面响应中国的倡议,走新型大国之路。  相似文献   

8.
曹惺璧 《财经文摘》2008,(11):60-61
世界主要大国在俄格冲突期间的表现耐人寻味,其背后的真实含义是在能源上的博弈。  相似文献   

9.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演变已历时近一年,其发展趋势存在多种可能性。危机内因虽涉及其国内矛盾,但同时折射出背后的大国博弈,牵涉到俄罗斯、美欧、中国大三角关系的国际战略格局。观察乌克兰危机,人们更重要的是应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启迪。其一,走中国自己的路,稳定压倒一切;其二,实力彰显国际地位;其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其四,关键是立足国内,把自己的事办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体现在中国房地产上即为中央与地方的楼市博弈。对于中央与地方楼市博弈中体现的"条块关系"基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阐明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楼市博弈情况及"芜湖新政"中中央与地方两者间的楼市博弈,论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楼市博弈间的"条块关系"问题,运用经济学知识,建立博弈矩阵模型,反映了楼市博弈中"条块关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战略利益交汇和相互碰撞的特殊区域,国家间关系复杂。美日的军事同盟势必要牵制中国的发展,严重的影响中国在该区域的战略利益,中国要突破美日的封锁和障碍,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就必须要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东北亚区域战略,即我国必须要重视软实力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建立以及东北经济的振兴问题。  相似文献   

12.
知识外包流程中的主体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知识接包方与知识发包方的互动博弈是一种合作博弈。运用博弈分析工具对知识外包战略主体进行分析,构建知识外包主体博弈模型,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实际为例,认为知识外包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取决于重复博弈机制和双方的诚信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的乌克兰危机,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东西方博弈的继续。苏联解体,美国并没有因为"历史的终结"而善罢甘休,而是变本加厉,对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穷追猛打,进一步榨取冷战红利。2003年11月以来,美欧在独联体国家加紧政治渗透,培育政治精英,扶持"反对派",以"街头政治"的形式,推行"民主化"战略,不断策动"颜色革命",在后苏联空间建立亲西方联盟,最近又在乌克兰再次发动以制俄、反俄为目的的政变,  相似文献   

14.
王辉 《科技与国力》2001,(12):67-68
20世纪隐形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以美俄两个世界一流军事强国为核心的隐形战场。展望21世纪的隐形战场,美、俄两个隐形技术大国之间将在陆、海、空战场进行全面的较量和争锋,究竟谁占上风,我们来仔细分析一番。  相似文献   

15.
刘祥官 《经贸实践》2007,(10):12-13
2006年我国的粗钢产量达到了4亿吨。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钢铁超级大国的地位。目前我国超级规模的钢产量,超过了美、 日、俄、德等发达国家钢铁产量的总和。这是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曾经当过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美、日、俄(前苏联)等国,它们历史上最高钢铁年产量,都没有超过1.5亿吨。世界惊呼中国钢铁工业的超常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杨文兰 《时代经贸》2007,5(9):60-62
经济互补性促进了俄欧贸易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双方利益诉求的不同,在俄欧贸易关系发展中体现出了更多的博弈思想.本文从博弈论视角探讨俄欧贸易关系的发展,其结论是合作是俄欧贸易发展的永恒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农业投入不足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由于没有硬性的投资法规约定农业投资主体各自的投资职责,因而在增加农业投资与否的问题上,农业投资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首先从需求角度人手,用博弈分析的方法来阐述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然后以宁夏为例分析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最后从需求角度提出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以来,中美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南北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世界格局的演进。客观上,中美分别作为产业资本第一大国和金融资本第一大国,其大国关系的实质乃中国对美“双重输出”:中国向美国输出廉价工业品和对美输出资本投资;美国向中国输出低成本资金和服务。双方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形成战略上紧密的经济互补关系。但这一关系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美“相向转型”--中国向金融资本经济升级,美国向实体产业回调--而渐进向互斥竞争转化。处于对立矛盾却难以对抗的中国客观上只能对内依次转嫁“输入型危机”所引发的制度成本,近期需要借生态文明和城乡统筹转向国家综合安全战略调整,使这种危机借助乡土社会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19.
李欣睿 《经济导刊》2023,(12):59-65
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稳固拓展经贸关系,符合中欧双方长远利益。近年来,受中美大国博弈、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加之部分国家对“贸易平衡”的过度追逐,欧盟与中国的误解、分歧有所加深。为稳固拓展中欧经贸关系,应积极利用现有机制与渠道、对不同成员国采取有所区别的经贸政策、通过多领域交流寻求最大共识,寻求中欧经贸关系回暖并拓展。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中国实力继续快速增长,国际政治结构继续向中美两极格局发展。中美关系保持了基本稳定,中国采取了更为积极进取的对外政策,在地区和全球的影响力继续增强,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地区秩序。美俄关系趋于紧张,俄罗斯的战略选择从模糊走向清晰,而中俄战略合作明显加强。欧洲和中东的地缘政治地位继续下降,亚太地区的重要性继续上升。大部分地区和国家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中国崛起,愿意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