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西部金融》2005,(6):5-15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在贷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财政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人民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对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作出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异,各家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准备时可能出现误差:三是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的范围和比例不统一,导致贷款损失准备结果缺乏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工具,合理有效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可以抵御因坏账增多而导致的金融风险。以2004—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央行使用的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保持银行系统稳健运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会导致银行忽视对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的考量;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与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对银行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直接关系到金融企业未来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加之受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历史欠账较多.为此,农村信用应充分认识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现实意义,以中央银行票据支持为契机,采取"分类实施、区别对待、期限达标"方法,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拨备水平.  相似文献   

5.
利润操纵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目前,许多保险公司(简称“公司”,下同)存在着不良的利润操纵行为,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不恰当的比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坏账准备。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由公司自定,因而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此外,新制度规定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并未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应收款项是否应计提坏账准备。而内部应收账款是否计提准备对公司损益的影响很大。(2)贷款损失准备。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采用五级分类法,即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大致比例为:正常贷款不提或提取比例低于1%;关注贷款为2%;次级贷款为20%;可疑贷款为50%;损失贷款为100%。而各类贷款的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于短期投资,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占整个短期投资的比重较大(如10%及10%以上),应按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短期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制度>存在明显的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广使用贷款"五级分类法",改变贷款呆帐准备金提取及呆帐贷款核销方法,对其他相关资产在年末计提相应减值准备,严格按定期存款的原存入期利率计提应付利息.  相似文献   

7.
王刚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5):120-124
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与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分类紧密联系的银行审慎监管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和有关国家银行法中有关外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监管规定,指出主要应从三方面完善现有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体系,一是加强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准备金计提、管理的监督;二是应根据外资银行法律地位的不同,在与外资银行母国签订双边监管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子行、合资银行和分行提出不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要求;三是增加国家风险因素的考虑。  相似文献   

8.
一、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开展后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从目前中宁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试点运行情况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转变了信贷管理理念,从过去重视贷款的抵押担保转向更注重对借款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财务情况等动态分析.二是通过全面收集借款户的有关资料信息,进一步规范了贷款基础档案管理.三是根据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后,不良贷款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多提损失拨备,做实利润.四是联社高管层重视了对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对银行1的操作风险进行监管时所采用的方法,并对银行在进行有效操作风险管理时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做出指引.  相似文献   

10.
陈璐 《西部金融》2006,(6):31-33
分类偏离度是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偏离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分类偏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1)银行分类技术存在缺陷;(2)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3)分类所需的信息不对称;(4)五级分类定性原则多,准确把握分类的标准较难;(5)银行间竞争影响分类准确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商业银行应提高分类技术,改进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信息审查和健全制度;监管部门应完善和细化《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增强各行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加强对抵质押物价值评估,集团客户分类;表外信贷资产分类的指引;不良贷款监管应重点考核银行分类真实性和降低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经济周期循环过程中,银行盈利水平、贷款质量变化、贷款损失拨备水平以及从外部筹集新资本的成本和可能性与经济周期同步起伏,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表现出很强的顺周期特点,监管当局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高度关注经济高涨期信贷快速扩张(Lending boom)的潜在后果,因为这是金融危机至少是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 贷款呆帐准备金是银行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计入当年损益的、用于弥补贷款损失、提高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种专项补偿基金.我国自1993年起,按照银行年初贷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贷款呆帐准备金.1998年1月1日起,改为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进行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帐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1999年,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按1.5%的比例提取贷款呆帐准备金.  相似文献   

13.
谢益坤 《大众商务》2022,(6):106-108
文章使用了Bankscope数据库中2008-2019年159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研究贷款损失准备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4.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以下简称“准则”)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在以间接法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加回。但是,对于坏账准备的其他业务,如核销坏账业务、已核销坏账又收回业务、计提坏账准备后债务重组业务如何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规定得不是很具体。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计提坏账准备的现金流量表列示坏账准备的计提有四种情况,一是计提前坏账准备的余额为零;二是计提前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且大于应提额;三是计提前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且小于应提额;四是计提前坏账准备为借方余额。下面举例说明。例1:假定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为8000000元,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5‰。为简化核算,其他应收款无余额。会计分录如下:(1)计提前坏账准备无余额,则计提金额为40000元(8000000&;#215;5‰)。借:管理费用40000元;贷:坏账准备40000元。(2)计提前坏账准备贷方余额50000元,则冲销多提金额10000元(50000-8000000&;#215;5‰)。借:坏账准备10000元;贷:管理费用10000元。(3)计提前坏账准备贷方余额30000元,补提金额为10000元(8000000&;#215;5‰-30000)。借:...  相似文献   

15.
孙天琦 《西部金融》2006,(11):14-21
抵押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之一.本报告分析了本轮经济增长中抵押贷款的增长趋势及其风险,比较了国内各监管当局现行的抵押监管要求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抵押品监管指引,指出(1)商业银行要加强经济景气分析和有关抵押资产价格走势分析,准确把握运行周期,根据抵押资产价格走势调整抵押率、准确定价、充足拨备,避免经营的剧烈起伏.(2)监管当局同样要加强经济景气分析和有关抵押资产价格走势分析,对抵押率进行监测,目前应该建议(指引性而非强制性)金融机构把房地产过热地区的抵押率降低5-10个百分点.(3)监管当局有必要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在一定基准上的规范化,促进金融交易合同的标准化.目前可以研究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关于抵押品的监管指引,对抵押率、抵押品保险、拨备、资产评估机构、价值跟踪等方面进行规范.(4)抵押仅仅是第二还款来源,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只有"第一还款来源"才最重要的概念;建立或者完善抵押品管理的内控制度,尽量详细列明所接受抵押品的资产类别以及每类资产的抵押率;商业银行要做好贷后抵押品价值及其状态的跟踪监测,尤其是在资产价格周期波动剧烈期和企业改制高峰地区尤为重要.(5)商业银行应该在各省会城市评估市场选定5家左右可用的外部评估公司,掌握其专业资格、信誉、经验和能力,并动态监察评审.(6)政府应该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抵押品登记体系.相关监管当局配合推动抵押物信息共享.立法层面上应该推动将存货、应收账款、收费权、尚未收获的农作物等动产纳入抵押、质押范围.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该协议旨在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引入杠杆率、建立缓冲基金等方式促使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减少损失,提高盈利率。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培育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设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动态资本拨备计提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变化很大。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废止,具体有公允价值的引入使用,金融资产的重新分类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表内核算,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冲回,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商业银行会计计价原则及财务报表结构。  相似文献   

18.
冯岚 《西部金融》2005,(9):28-29
一、现行统计制度下资本充足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资本净额未考虑非信贷资产的减值准备,高估资本充足率 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未提足贷款损失准备金,因此监管当局在考核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采取"影子考核"方式,即在计算资本净额时从资本中扣除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相似文献   

19.
肖梅 《西部金融》2001,(9):29-31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由于种种原因积累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银行系统的不良信贷资产已逐步显现出来.据统计,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仅计算不良债权,按普遍接受的看法,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由于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持续、快速上升,导致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和资本充足率的明显下降,影响了银行资产的良性循环.在当前我国处置不良信贷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法律和信用环境欠佳、信息来源不对称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现有的传统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其难度非常大;而我国银行的呆账准备金制度建立又较晚,比例太低,远远不能满足呆坏账核销的需要,其结果必然是牺牲银行未来的利润和安全.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月1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足额提取各类贷款损失准备.作为这两项制度的制定者与推动者,人民银行希望国内商业银行籍此提升管理理念,与国际惯例接轨.但我们注意到,推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不能自动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并未完全适应这一重大制度变革,主要表现在难以妥善处理消化历史沉淀的不良贷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