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密认为绝对地租是自然力生产的,李嘉图等同了价值和自然价格,便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马克思说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比工业多年生产的剩余价值便转化为绝对地租,他并说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较低时,取代原来的绝对地租的地租如何决定;考茨基对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表示怀疑,并认为农业资本周转时间较长抵消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作用;杨学成认为绝对地租原来只是劣等地才有的,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中等地和优等地也有了。为了统一地解决非农用地的绝对地租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优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时的绝对地租问题,他提出了绝对地租来源和形成新解;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正> 绝对地租问题是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学中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绝对地租这一经济范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还存在?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界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农业中绝对地租已经消失。他们的理由主要是:(1)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接近或赶上了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2)一些国家目前约有2/3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土地占有者与农业生产者合为一体的生产形式,因而大部分农户已不需要支付绝对地租。我认为用这两条理由来说明绝对地租已经消失,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卫兴华同志在《经济研究》1982年第4期写的《绝对地租和垄断价格》一文,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问题。其中关于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永远落后于工业的见解,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土地私有权垄断即使是劣等地也总要支付地租的见解,以及这种地租因为与原来意义的绝对地租产生于同一个原因可继续称之为绝对地租的见解,我认为都是正确的。但他对于这种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的看法和对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论述的理解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与利息作为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一样,绝对地租也类似于土地所有权的特殊"利息"。使用土地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是违背土地所有权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绝对地租是级差地租的基础与平台载体。绝对地租的存在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并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绝对地租来源于利润平均化前的扣除。扣除的价值实体构成部分的不同,形成绝对地租Ⅰ和绝对地租Ⅱ。  相似文献   

5.
关于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产品的垄断价格(以下称“垄断价格论”)。他们引用马克思的这种地租“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简单地说,只能来自产品的垄断价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63页)的论断,作为自己的论据,另一种竞见认为,绝对地租是从农业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理论,是从农业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有机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出发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农业有机构成接近或高于工业有机构成,还是仍然有一段差距,这是学术界正在进行争论,需要根据大量的实际数据来进行研究的问题。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有机构成将会出现与工业有机构成相等的趋势。假定在上述有机构成完全相等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继续存在还是完全消失,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正在热烈争论的问题。不管是主张“完全消失”还是主张“继续存在”的同志,都从马克思著作中找到有关论述作为根据。如何  相似文献   

7.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农业高度机械化和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在技术装备程度、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与工业大大接近起来。同时,战后在农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对农业的渗透和干预也日益加强。资本主义农业的这些重大变化,必然会对资本主义地租的形成、形式和演变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国外理论界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中的地租问题展开过广泛讨论。下面把所见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各种意见加以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 一马克思论述的两种不同涵义的农产品垄断价格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工业,从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为前提的。一百多年前,当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确实落后于工业。这不仅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慢于工业,而且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力所达到的绝对水平低于工业。这两方面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前者是根据各自部门的增长率计算的,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每年劳动生产力平均增长多少,这容易比较,后者是根据两个不同部门所达到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水平进行衡量的。由于是不同的生产部门,各自生产的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上都不好比较,因而也难以直接比较它们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水平的高低。若要进行比较,只能采取间接的方法,那就是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来加以判断。“如果一定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那末,这首先只是用另一种  相似文献   

9.
王丽荣 《经济问题》2007,332(4):17-19
资本有机构成和地权流转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马克思农业地租模型的结论就需要重新审视.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非均衡分析工具,把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地权流转等变量内生化,试图建立起农业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动态非均衡一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时代,地租的内涵已经改变,劳动者不再直面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在契约合理的原则下直接缔结契约进而确立地租关系。农业资本家以地租预付为代价获得土地的经营权,并将地租作为成本的一部分最终转嫁给消费者。由此,通过对地租的演绎分析,归纳总结出一种新的资本运动形式,即资本转嫁。通过探讨资本转嫁在非地租要素中的应用,分析资本转嫁和资本转移的辩证关系,进而明确成本的构成。  相似文献   

11.
正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取地租,资本主义平台资本则通过对数据和数字劳动的占有与控制获取数字租金.劳动时间是价值增殖的源泉,尽可能多地将劳动者的自由时间转化为数字剩余劳动时间是平台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由数字剩余劳动创造并被平台资本无偿占有的数字租金具有与地租相同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因此,打破平台资本基于时间的经济竞争逻辑、规范平台资本对数字租金的攫取行为是构建开放、安全、健康的平台生态系统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虽是针对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提出的,但却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对于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适用。特别是我国当前还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不仅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土地问题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们完善我国当前城市国有土地出让制度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对我国若干农业问题认识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全面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现代经济条件下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即农业资本)的投入,土地税费政策的制度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是地租产生的前提,地租是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地租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本文用马克思的观点解读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地租及各种地租存在的原因、条件都成立,农村集体组织可以拿到绝对地租及级差地租I,农民应该拿到级差地租II,但在农地流转、征地补偿中,级差地租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的实现问题,所以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解读我国农民收益的分配问题,对农民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筑地段地租与农业地租既有相同的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建筑地段地租是对土地空间的利用,而不是土壤的利用;建筑地段级差地租不仅存在受地段地理位置、资本连续投资影响的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而且存在受地基地权等决定的可利用空间高度和深度影响的空间级差地租,即级差地租Ⅲ.空间级差地租产生于可利用空间高度和深度带来的个别资本利润率与一般资本利润率差额的转化;其根源于土地所有权(包括空间权)的存在和垄断.空间级差地租曲线呈倒V曲线.  相似文献   

16.
<正> 目前我国实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许多问题在理论上尚未解决。以有偿有期使用土地为标志的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建立,其核心问题在于合理确定土地使用费和土地价格。本文仅就此问题加以探讨。一、关于土地使用费的理论基础问题能否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作为确定土地使用费的理论根据,这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目前对这一问题争论的分歧点在于:(1) 马克思所讲的土地所有权是否特指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2) 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否为地租产生的必要条件?(3) 社会主义经济中土地计租是否必要?  相似文献   

17.
<正> 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与农业中也存在着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从而绝对地租也是工农业产品价值或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工农业绝对地租量的规定性,对于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工农业产品的理论价格,无疑是必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绝对地租量的规定性时,实际上抽象了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对绝对地租价值构成的影响。本文试图引进资本周转因素,考察工农业绝对地租的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管理:"三权分离"与收益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玉廷 《经济问题》2005,3(1):21-23
实行城市土地管理体制“三权分离”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按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取得相应的土地收入。绝对地租归中央人民政府,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归地方人民政府,平均利润归城市土地的实际使用者。实行“三权分离”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可以使城市土地所有权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进一步清晰,有利于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19.
李嘉图否认普遍危机,是由于认为生产等于消费,根源是信奉斯密教条;他混淆利润、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原因是缺乏抽象力而将自由竞争中形成的平均利润看成是剩余价值,以及对斯密的批判不彻底;他否认绝对地租,是由于他认为如果承认绝对地租,就会得出自然因素创造价值,地租的实体是土地的纯产品的结论;他不提原料的原因,是他的资本理论有缺陷和劳动价值理论不彻底。  相似文献   

20.
吕品 《经济问题》1990,(10):17-19
一、土地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土地经济理论独立于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便产生了土地经济学。而以往政治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问题一般都是指农业土地经济问题,因此,土地经济无异于农业经济或农村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基础上的,因而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土地经济问题和地租理论并不占有核心位置。随着资本主义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随之,土地经济门题也提到了城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议事日程”。土地经济学是与城市土地经济学一同产生的。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192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