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的蚕桑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民国前期蚕桑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一,民国前期蚕桑业的改良,与中国蚕桑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倡导与推进是分不开的,许多蚕桑科教工作者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献身于振兴祖国的蚕桑事业,“其有助于我国蚕丝业之改进甚巨”。第二,蚕桑改良工作的实效为广大蚕农所耳闻目睹,从而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欢迎与密切配合。第三,文章论述了民国年间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有助于中国蚕桑业改良和发展的措施,并且具体分析了国民政府所实行的蚕丝统制政策,指出其在加重了对蚕农的控制和对中小民族资本企业的压力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蚕桑管理体制逐步集中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蚕桑改良的推广和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元代前期灾荒经济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前期(元世祖至元英宗)社会经济由长足发展到渐趋萎缩的嬗变过程,实质上是蒙元地主经济走向兼并的过程。政治腐朽对农业经济的巨大逆反作用造成了元代农业出现高频率的自然灾荒。覆盖率大、穿透力深的灾荒经济严重动摇了本来起点低、基础脆弱的元代封建的国民经济,使元代农业逐步萎缩。本文旨在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史实,勾勒出元代前期灾荒的分布轮廓,从灾情状况与救荒策这两个方面,从纵向的角度阐述元代灾荒经济与蒙元吏治的内在关系,从而探索元朝迅速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至清代中期,蚕桑业在全国其它地区衰废不举,而在江南地区却趋于繁荣。江南蚕桑业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二者相互交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蚕桑业利润较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轻赋税负担,当地很多农民改稻种桑。其次,国内外市场蚕丝需求量的增长,刺激江南地区扩大蚕桑生产。再次,当地的水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荡田及旱地的开发,促进了桑树栽植。最后,以蚕月禁忌和蚕神祭拜为主要内容的尚桑重蚕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蚕桑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杂302棉花     
特征特性中杂302为杂交一代抗虫棉花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株型松散,株高100厘米左右,茎秆稍软,叶片较大、深绿色,果枝始节位7.1节,单株结铃15.8个。铃嘴尖,呈卵圆形,铃壳薄,单铃重6.3克,衣分40.7%,子指11.3克,霜前花率93.3%。出苗较快,前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较好,吐絮畅。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数由2011年的0.316曲折上升至2019年的0.609,年均增长8.5%,其绿色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366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0.652,年均增长7.5%,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优于全国整体水平,其绿色发展指数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劣于全国整体水平,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指数相较于生态环境指数前期增速较慢,后期增速则较快。(2) 2011-2019年,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指数平均得分为0.476,中游为0.425,下游为0.403,整体呈现上中下游依次递减格局,黄河流域上游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0.473,中游为0.482,下游为0.527,整体呈现上中下游依次递增的分布特征,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平均得分为0.482,中游为0.467,下游为0.470,整体呈高-低-中分布,空间发展不均衡。(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由2011年的0.412增长至2019年的0.561,2011-2019年间整体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其耦合协调度基础较好,但提升速度较为缓慢,中后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展较为滞后。研究结果验证了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定量分析了2011-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对于推动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应兼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弥补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建立跨区域互动合作和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上中下游地区均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蚕桑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丝绸文化意义重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镇江市蚕桑业受生产安全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新常态下,蚕桑业应重点围绕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在种质创新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让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发展现状蚕桑生产继续下滑。2017年全市桑园面积仅有  相似文献   

7.
从立冬开始就正式进入冬季了。现代气象医学研究认为,寒冷的气候使人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血液循环发生改变,易染疾病,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容易因寒复发、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8.
苗宝21 该品种由山东苗宝种业有限公司选育. 特征特性:为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好,前期长势中等,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好,结铃性好,吐絮畅.株高105.8cm,株型较紧凑,果枝夹角小,通透性好,茎秆茸毛较少,叶中等大小、叶色深,后期叶功能较好,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7.2个,单铃重6.1g,霜前花率90.6%.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科学地衡量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水平,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虑。鉴于绿色GDP能够反映不包括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国民经济净收入。基于对黄河流域九省传统GDP与绿色GDP双线分析,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流域绿色GDP与森林面积为DEA模型的产出指标测算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1)在2010年至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例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平均为73%,其中自然资源损失值和环境退化损失值呈持续下降状态,其中自然资源损失值对绿色GDP有显著影响。(2)黄河流域绿色GDP增长速度已经开始超越同期传统GDP增长速度。(3)绿色发展效率在整个研究期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说明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正在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高山茶之所以广受饮茶人士的欢迎,乃在于高海拔的寒冷气候,适合茶叶生长,由于日照时间短暂,大大的降低了茶叶中所含的苦涩成份,使得高山茶的口感甘醇,又因常有云雾遮蔽致使高山茶更甘甜,再加上日夜温差大,使得高山茶具有甘甜及色泽翠绿且微微有高山味等特点。地处闽西山区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早在元代就已开始种茶并成为国家历史名茶、世界独一无二紧压乌龙茶产地,近年来更因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获准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力开展闽台农业合作,推动茶产业推陈出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地域分布、发展的时空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最初的几千年里各地农业的发展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却均无重要突破。只有进入龙山文化时代以后,黄河流域才首先突破了这一低水平的发展模式,为高层次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中国农业的起源,只要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任何地域都可以发生农业,故而形成了中国农业起源地遍布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国各地的农业起源以后,由于受到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地农业的发展在时空特征上又不尽相同,不同地域的农业文化不断发生迁徙和流变,甚至中断;然而,在这种迁徙流变的过程中,黄河流域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后,首先突破了这种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进入文明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徘徊发展,黄河流域的母体内终于开始孕育出中华文明的胚胎,中华文明的曙光第一次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新发展理念,结合黄河流域各省份发展现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分析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时空演变。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测度了2005、2010年,2015-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及时空演变特征。第一,从时间演进看,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发展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有小幅波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增长态势良好,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随时间变化呈先下降,然后快速增长,最后趋于稳定增长态势,生态高质量发展能力随时间变化具有显著差异。第二,从空间演变看,黄河流域9个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各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均值的局部空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仔猪传染性副伤寒的防治张瑛仔猪传染性副伤寒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气候条件多变性传染病。此期离奶仔猪由于运输拥挤、气候寒冷受凉、环境突然变换和管理不善等不利条件,都是本病的诱因,多发生在2-4月龄的仔猪和,带菌猪是流行本病的主要原因。此病是由猪霍乱沙门...  相似文献   

14.
本月,将进入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常有冷空气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容易引起畜禽感冒、腹泻等疾病发生,因此畜禽饲养专业户必须强加饲养管理, 做好栏舍保温工作,防范家畜家禽一些冬季易感疫病的发生。首先,对畜禽的栏舍进行一次性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面源污染是危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黄河流域5省940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社会服务规模化、集中连片规模化、复合经营规模化四类规模经营模式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层面的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并非总是有利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二者间呈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中下游地区尤为如此,上游地区则不成立;社会服务规模化能够显著降低流域农户的化肥过量施用程度,且对上游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复合经营规模有利于带动上游地区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而对中下游地区农户减量施肥无显著影响;集中连片规模化在整个流域对农户减量施肥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政府应当针对黄河流域不同区段鼓励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促进化肥减量施用和流域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之友》2005,(12S):16-16
本月,将进入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常有冷空气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容易引起畜禽感冒、腹泻等疾病发生,因此,畜禽饲养专业户必须强加饲养管理,做好栏舍保温工作,防范家畜家禽一些冬季易感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陕西古代的蚕桑业起步早,发展快,势头好。从西周公刘算起,陕西兴桑养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陕西蚕桑业发展迅速,至汉武帝时,臻于极盛,蚕桑生产和缫丝织绸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隋、唐、宋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的蚕桑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元、明时期,发展缓慢,几于停顿。清朝康、乾年间,由于朝廷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上一些得力的措施,陕西蚕桑业再度复兴,发展速度迅猛,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是我国蚕桑业的主要基地,是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西蚕桑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蚕桑业中异军突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