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聂聆  薛元 《经济问题探索》2012,(10):112-118
本文运用RCA指数、TC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分工模式,结果表明中国除了表演艺术和视听商品外的多数创意商品国际竞争力比东盟国家强。中国和东盟的创意商品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比较小,属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新媒体、出版物和表演艺术等知识含量和创意含量较高的产品。中国和马来西亚产业间分工程度最高,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中泰和中马产业间分工程度上升,互补性增强,而中新产业内分工程度上升,竞争性增强。因此,应努力推进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以互补性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赢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二十多年中 ,中国经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然而 ,中国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优势 ,再创奇迹 ,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对相关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困境的论述 ,比较了这些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及其对理论的指导作用 ,并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 ,推导出既能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又能发展高新技术的复合型经济发展道路 ,即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结合的协调发展之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出发,在回顾和分析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为增强中国农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中国在农业产业选择与农产品定位方面应积极培育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了发挥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庆 《生产力研究》2007,(21):22-23
文章从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认为四川省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了生产区域化水平,扩大了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但仍然存在区域化布局优势不明显,专业化分工的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正 《当代经济》2006,(12):25-26
本文从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出发,在回顾和分析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为增强中国农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中国在农业产业选择与农产品定位方面应积极培育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了发挥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斯密到杨小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元颖 《技术经济》2005,24(2):37-41
本文以内生比较优势为线索 ,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 ,认为斯密、汉密尔顿、李斯特、克鲁格曼、杨小凯等贸易理论 ,虽然时代不同、观点各异 ,但其主旨都在于倡导内生比较优势的培植与创造。据此 ,内生比较优势对于转型经济———中国尤为重要 ,在未来发展中 ,只有通过分工、专业化、规模经济与市场份额的拓展 ,形成内生比较优势 ,中国才能走出“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外生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7.
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国际技术溢出、产业内资源再配置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就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自国际分工理论创立以来,国际分工实践上经历由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到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伴随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按照其制造业竞争力分布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强的国家分布在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弱的国家则分布在价值链的低利润环节。在研究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从新兴国际分工体系的视角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进行了分析,认为税收征管改革的实质就是分工专业化经济的好处与交易费用的权衡比较问题;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分工专业化经济的好处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垂直专业化通过进口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对技术溢出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还处于价值链较低位置,这表明我国企业必须促进自身技术进步,提升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地位。本文立足我国企业,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研究垂直专业化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并就企业该如何真正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0—2008年主要港口HS编码出口数据,以出口商品显性竞争优势(RCA)指标为核心构建一个分析体系,研究我国区域出口分工模式、相对竞争优势及其动态演进。研究期内,我国出口分工的区域专业化程度均有所提高,不过并非呈单调上升。总体上看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出口商品显性竞争优势此消彼长,但两者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得越来越相似。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变迁幅度最大,且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也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模式”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总结,一定会触及中国经济成功是否创造了一种发展模式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成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并建筑在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格局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不同,也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模式有所区别.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取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法 ,并利用博弈论的思想 ,分析中国渐进制度变迁路径的一些特征 ,重点研究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中央治国者、地方政府官员和微观主体之间的三方博弈过程及其经济后果 ,力图证明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介入才使渐进式改革得以相对平稳地推进 ,并且能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从而使得我国的制度变迁路径呈现出阶梯状。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的构建是未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一直坚持进行市场导向性改革,高度契合竞争中立宗旨与理念。本文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市场导向性改革脉络,总结目前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我国竞争中立制度框架的体制基础和具体构成。最后,本文提出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两方面来塑造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的制度框架,并根据九大制度安排构建了竞争中立制度改革的路径。现有研究多从法学和贸易视角质性分析竞争中立定义、原则内容和中国应对措施,尚未提出我国竞争中立改革的制度框架和实践路径,本文所建立的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与改革路径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从 195 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在所有制结构中 ,就没有了私有经济的地位。但从 195 6年到 1976年的 2 0年里 ,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没有增加。肇始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的变革 ,民营经济重新发展起来 ,进入了经济领域。直到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 ,在党的政策支持下 ,民营经济得到了年增长近30 %的快速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营经济渐进式的推进 ,不同于其他国家私有化进程 ,构成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行业和地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垂直专业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以垂直专业化融入全球价值链在总体上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提高,但对本土的创新投入有一定的挤出效应。通过对不同种类专利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企业往往只是掌握某些实用型的非核心技术实现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升级,要彻底改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仍需要在开放条件下实现本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章认为中国的投融资改革严重滞后,其原因不仅因为受到国资国企延误改革的拖累。而且还因为它既秉承了传统计划经济最核心的内容(即政府配置资源),又在渐进改革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特色”。投融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其根本措施是完善出资人制度,将投融资管理的重点从项目管理转向资本市场管理,从“投”转向“融”。文章指出,中国投融资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建立起针对出资人的资信评价体系,以资信等级为依据,实施对出贵人融资能力的宏观调控。放弃项目的行政审批,形成投资决策、资本决策、信贷决策三权鼎立,相互制约各负其责的投融资格局。严格金融监管、放松金融准入,严格市场清除、放松资本管制,培育财务投资者与战略投资者之间良性互动的资金供求机制。厘清企业制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流通渠道的变革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慧 《当代财经》2006,(11):59-65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中国流通渠道已初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遵守市场发展规律的框架体系。但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流通渠道在规模上、电子化水平上,以及流通主体的功能转换上都存在严重不足。为此,论文在解剖中国流通渠道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流通渠道的变革趋势,提出了中国流通渠道应走电子化、联盟化、终端化、专业化的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20.
民营经济的功能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经济与私有经济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有人着眼于所有制,有人则强调经营方式,而作者认为它兼具这两方面的内容。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是因为它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推动市场经济的机制,还有着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民营经济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推动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民营经济成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强有力的推动者;民营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推动还是全方位改革的促进者;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将成为政治民主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