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凯林 《英才》2005,(11):78-80
当格林柯尔顾雏军被捕的消息被证实之后,一家财经媒体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来表达疑问——顾雏军为什么这么倒霉?  相似文献   

2.
原野  元友 《中外管理》2003,(9):68-69
如果不是因为入主科龙电器,格林柯尔这个企业的名字还很难被人们在一夜间所熟知;如果不是因为运作科龙成功“摘帽”,在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的身后,紧紧追随的还将会是一大群怀疑的目光和一大片质疑的声音。然而最具说服力的终究还是事实,科龙的业绩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至于今年6月1日格林柯尔在合肥重演当年入主科龙的一幕时,无论是顾雏军,还是在场的媒体。都表现得极为平静和理性。其实正是在格林柯尔浮出水面后,中国家电业尤其是制冷行业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局。如今,海尔、科龙、新飞和美菱“四大家族”中的科龙和美菱都被格林柯尔收归麾下,而且在此期间格林柯尔已经完成了收购吉诺尔冰箱和上菱冰箱生产线的工作。而就在格林柯尔吞下美菱不久,又于7月下旬掉头南下一口“吃掉”了“冷界老兵”杭州西泠70%的股份。尽管在收购小天鹅时棋落后手(相关报道参见本期14页“封面文章”),但格林柯尔图谋独霸国内制冷行业的“野心”已昭然于天下。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做“冰火九重天”,在2005年的中国商界,最有发言权的恐怕就是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了。2005年之前的顾雏军,风水似乎是特别地顺。早年的顾雏军,因为其在天津大学读硕士时发明的“顾式循环理论”被国内专家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否决,一气之下出国淘金。数年之后,顾雏军又带着他的“顾式循环理论”回到了故里。当然,顾雏军带来的还有已经按照“顾式循环理论”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并创造了巨额利润的格林柯尔制冷剂和已经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的格林柯尔系企业。具备了雄厚资本的顾雏军,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一连串的并购。2001年收购科龙电…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时代》2005,(2):22-22
格林柯尔主席顾雏军1月17日在香港召开记者发布会,对香港联交所近日对格林柯尔及高管作出的公开谴责表态。顾雏军承认在此事件中公司确实存在过失,但对于联交所作出公开谴责的惩处,顾雏军认为过重。  相似文献   

5.
角力公交     
4月8日,顾雏军再次成为焦点,格林柯尔一举收购襄阳轴承,汽车产业链继续延伸。也许是顾雏军再度出手的消息太耀眼了,我们不知不觉就忽略了关于顾雏军的另一条消息:4月6日,格林柯尔对扬州亚星公布的要约收购期满,这标志着格林柯尔正式完成了于2003年底开始的对扬州亚星的收购。 “要倾力把扬州亚星打造成为客车业旗舰,成为中国客车行业的旗舰”,2003年底,  相似文献   

6.
正是对科龙、襄轴、扬州亚星等四家国有企业的成功收购,让顾雏军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资本运作高手之一。但近日,被称为“郎监管”的香港著名教授郎咸平,对格林柯尔近年来的一系列购并行动提出质疑,认为这些收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以下是郎咸平认为顾雏军席卷国家财富的“七板斧”。1、安营扎寨:顾雏军通过格林柯尔收购的企业多数是上市公司,但是在每一类产业的上端都是一家顾雏军100%控股的私人公司,各产业间表面上看来毫无交叉关联。2、乘虚而入:顾雏军收购四家公司时,均以公司大幅度亏损为由,压低收购价格。3、反客为主:顾雏军总是在…  相似文献   

7.
对头发花白的顾雏军来说,46岁这个年龄已是落寞时分,就像他自己说的,“没有科龙的格林柯尔系,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系统;没有科龙的顾雏军,就只是一个三流企业家了。”  相似文献   

8.
动态     
《经营者》2005,(8):20-21
<正>原中行副董事长刘金宝受审涉嫌贪污受贿915万原中国银行副董事长、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总裁刘金宝被控贪污受贿915万元,另有1478万元财产来源不明。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管辖,于近期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顾雏军出局已定科龙生产线停工顾雏军掌控的格林柯尔系的6家A股和在港交所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股价一路狂跌,科龙电器下一步的命运令人担忧。顾雏军的去留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有关部门正在启动对科龙电器财务和账目的全面清查行动,可能的结果是:最终将要求顾雏军归还所有债务,然后对科龙实施重组,把顾雏军“请出”科龙。  相似文献   

9.
刘平 《中外管理》2006,(6):56-57
近来,研究评判顾雏军与格林柯尔、科龙的文章很多:再往前是唐万新与德隆系。这些危机均伴随着经济犯罪。然而,还有一类现象往往被忽视,这就是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我们姑且称之为“青年危机”或“青春期危机”。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因为入主科龙电器,格林柯尔这个企业的名字还很难被人们在一夜间所熟知;如果不是因为运作科龙获得了成功,在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的身后,紧紧追随的还将会是一大群怀疑的目光和一大片质疑的声音。然而最具说服力的终究还是事实,在小鱼吃大鱼、兵不血刃的重组案例中,科龙的业绩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至于今年6月1日格林柯尔在合肥重演当年入主科龙的一幕时,无论是顾雏军还是媒体都表现得相当的平静和理性,似乎这一切都在常理当中。其实正是在格林柯尔这一巨鳄浮出水面后,中国家电业尤其是制冷行业开始发生重大变局,中国冰箱业中的海尔…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镜头1989年,顾雏军凭借自己的制冷剂技术发明专利赴海外创业。1995年回国发展,使其控制的格林柯尔成为地跨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高科技跨国集团公司,号称为“世界三大无氟制冷剂巨头之一”。2001年底,顾雏军控股科龙电器。2003年5月,顾雏军斥资两亿,将美菱电器20%的股份收  相似文献   

12.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已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等涉案人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至此,拥有百亿资产的中国民营企业大财团“格林柯尔”陷入了空前危机之中。这一事件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企业家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已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等涉案人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至此,拥有百亿资产的中国民营企业大财团“格林柯尔”系陷入了空前危机之中。这一事件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企业家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财富速览     
动态顾雏军资产遭法院查封美菱电器2005年8月2日收到佛山法院民事裁定书和佛山法院查封清单。佛山法院裁定:冻结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顾雏军的银行存款7500万元或查封、扣押其等值财产。  相似文献   

15.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5,(12):56-59
当产业整而不合和资金链吃紧的危机双双到来,格林柯尔系何去何从?以三四年时间、约十亿资金,曾经寂寂无名的顾雏军现已是内地四家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者。但是,几年以来,他在实业界里始终像个“异乡人”。频繁的收购、大起大落的公司业绩、不知来源的收购资金,顾雏军及其所谓“格林柯  相似文献   

16.
学者成为“资本玩家”1988年,还是学者的顾雏军发明了“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理论和格林柯尔制冷剂,结果招致包括其研究生导师在内的国内制冷学界专家的集体对抗,怀疑的声音一直延续到1996年,甚至在2001年时仍有人提起。  相似文献   

17.
石云 《中外管理》2008,(3):22-22
曾经叱诧风云的顾雏军,这次真栽了。法院判决书一出,已经有人断言: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一点儿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 顾的结局暂且不论,但回顾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太多相似的情节,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18.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5,(18):36-47
9月9日,顺德看守所里的顾雏军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海信出资9亿获得了他控制的广东格林柯尔所持有的26.43%科龙电器股份。顾雏军不到四年的科龙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自从这位小个子的中年男子凭借入主科龙扬名商界以来,围绕在他、格林柯尔身上的质疑就从来没有断过。这四年里,他经受过香港联交所质询、经历过“郎顾之争”、经历过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跳落,但每一次短期而集中的“讨伐”声过后,他均能侥幸闯关成功,还能以他颇具个  相似文献   

19.
面孔     
《新电子》2008,(5):18
输家:顾雏军 格林柯尔系前掌门人顾雏军终于等来法院的判决。日前,广东佛山市中院一审判决,顾雏军因虚增注册资本罪获刑2年、因提供虚假信息披露罪获刑2年、因挪用资金罪获刑8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0年。法庭另对顾雏军处以680万元罚款。近日,顾雏军不服一审提起上诉。  相似文献   

20.
顾雏军及他的顾氏循环理论对新闻界来说并不陌生.10年前,当顾雏军的顾氏循环理论遭到专家质疑时,也曾新闻界引起反响.然而,就在那时,运用顾氏循环理论建起的空调企业却一个个地倒下了,如当时盛极一时的小康空调、蓝波希岛空调及华簉空调.十年磨一剑,顾雏军在从媒体上消失了十年之后,一露面就一口吞下了在中国家电市场上拚搏了十年的家电巨头--科龙,并把它重新打造的新的陌生的格林柯尔一下子就塞满了媒体的版面.格林科尔即顾雏军哪来的这么大的实力?科龙董事会大换班之后,还会不会是原来那个社会保有量3000万台冰箱、空调的科龙?这个至今还有争议的顾雏军会把科龙带向何方,成了业内人士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