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90 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间出现了比较优势趋近、贸易依赖度加强、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由于东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东亚地区的供求关系、产品多样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以及区内直接投资等出现了新的变化。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贸易的扩大及产业的升级都是有利的,因此我国应重视并发展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同为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但两国农产品贸易状况比较复杂,对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美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农产品竞争性强,中国竞争力较差;双边农产品贸易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兼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针对中美两国贸易特点,中国应在发展中美间农产品贸易中审慎把握形势、进行科学决策、合理安排政策.  相似文献   

3.
由于多哈回合停滞不前和全球贸易结构尤其是服务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加上美国的强力推动,全球贸易规则不断演进,TPP谈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TPP谈判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要求开放服务业,还关注贸易背后的诸如劳工和环境标准的问题,其谈判的分歧取决于谈判各方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美国的贸易规则。一旦TPP施行,美国服务贸易的优势将得到增强,并且美国贸易商将获得规则上的优势。而对于中国而言,TPP的施行将给中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但中国可以选择深度开放、加强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利用上海自贸区对TPP规则进行融合等方式来应对TPP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机制及中国的地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及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的集中体现,是"美国贸易模式"与"东亚贸易模式"冲突的必然结果。迅速发展的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中国在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流向结构及贸易利得分配格局中的表现表明,中国在当前全球贸易失衡中充当了贸易模式冲突的突破口的作用,国民福利不增反减,中国应该深刻解读"东亚贸易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索更科学、优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引导世界经济向更均衡、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NAFTA中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1994~200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美国与世界各国在各种商品门类中双边贸易的细分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及反事实估计的方法对美国在NAFTA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分析,测定1994~2003年的十年中NAFTA给美国带来的静态效应及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发展和验证了测定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计量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除STIC中的第8类商品外,NAFTA给美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大于贸易转移效应,而且除第3类和第9类商品以外,其他各类商品进口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都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此外,NAFTA十年来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生了约2.5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尽管白宫的经济年度报告再次将2016亿美元对华贸易赤字作为敦促中国采取更灵活汇率政策的理由,却不能完全抵消来自美国内部制裁"中国不公平贸易"的政治压力。日前,又一份对华贸易调查报告《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出笼。这份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有关对华贸易关系的全面调查报告,对中国的措辞进一步升级:"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学徒期’已经结束,美国将让中国为不平等的贸易做法负责。"由此预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又有新变。  相似文献   

7.
自去年美国进入特朗普执政周期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基于"美国至上"的政治导向,多次通过美元加息、美国政府降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方式,引导资本、产业回流美国。在此环境下,作为美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分析美国降税调息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制定有效举措,是保障中国贸易体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险服务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逆差额却逐年递增,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优势并不突出。相比之下,美国保险服务贸易虽然也是处于逆差状态,但其保险服务贸易的发展质量远远高于中国。通过对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和对美国保险服务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态势。并从监管机制、产业政策、保险业务创新及扩大产业内贸易等多个方面提出竞争策略,为中国保险服务贸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经济体之间双边附加值贸易额的基础上构建了附加值贸易网络指数,并绘制了全球附加值贸易网络图形。结果表明:2009年美国在全球附加值贸易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与德国和中国共同构成了网络中心国;1995年的附加值贸易网络集中度较高,欧洲地区的附加值贸易联系紧密,当时中国在全球附加值贸易网络中相当不起眼,在亚洲的地位也不突出。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网络图中,美国、德国和中国仍处于中心地位;但在双边附加值贸易中,中国主要依赖其他经济体,而美国主导其他经济体,德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欧洲内部的国家。美国是全球服务业附加值贸易的领头羊,与德国、英国一起构成全球服务业附加值贸易网络的核心国;中国在全球服务业附加值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附加值贸易网络密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急剧萎缩,贸易保护主义也风起云涌,特别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近期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更是纷纷出台,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文章认为,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府、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健全贸易救济系统、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和鼓励创立自主品牌等,以突破美国对华贸易保护的藩篱。  相似文献   

12.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楠 《特区经济》2012,(3):242-244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以管理贸易理论为指导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极大影响了各国外贸的发展,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原因、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我国外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熊珍琴 《改革与战略》2011,27(4):176-178
文章认为,中美贸易逆差近年来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实际上等于是把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前对美、欧的顺差转变成中国对美、欧的顺差,将它们过去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转换成为中美贸易摩擦。为理顺中美经贸关系,应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走出去的战略和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中贸易逆差额不断攀升导致双边贸易争端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两国正常的经贸关系和政治互信。美方将贸易失衡归咎为人民币汇率,而中方则指出两国贸易失衡的症结并非人民币汇率,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双方冲突和利益博弈行为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作者以1990-2011年的美中贸易、汇率等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和政治因素出发,将人民币汇率、国际投资、全球分工、统计误差和消费储蓄等因素纳入分析,从多维视角对美中贸易逆差成因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美中贸易逆差的成因缘自美国、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对中国内地的直接投资、双方的统计误差以及人民币汇率三组因素,人民币汇率并非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在基于资产所有权的贸易净额统计方法下,作者对美中贸易的历年贸易净额进行了重新估算。美方数据结果显示,在美国报道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其数据统计被夸大;而中方数据结果显示,中国直到2006年才从对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作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并非美中贸易失衡的主要因素,该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主要是源于美方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李巍  赵莉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87-122,159
2018年开始,美国对华发起规模空前的贸易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关税战”和“技术战”两个方面。贸易战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明显的利益分化,利益受损方及其在政治体系中的代表力量成为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贸易战烈度甚至结束贸易战的主要动力。由于美国的产业呈现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在中美贸易战中利益受到损失的产业最终会通过它们所在选区的政治代言人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理解美国产业地理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理解中美贸易战进程中两国变换采取攻守策略的逻辑基础。作者认为,以产业集中分布为特征的产业地理和以选区为中心的政治地理是理解美国社会利益和政策偏好向联邦政府传导的两把“钥匙”,它们共同构成了塑造联邦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微观利益基础和核心动力机制。由于受损者比获益者更有动力站出来表达利益诉求以影响政府决策,作者在实证部分集中关注美国对华货物出口行业的产业地理政治,分析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国内潜在的反对力量,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美反制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松洲 《改革与战略》2012,28(4):197-200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且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在这场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受害最深,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造成我国出口市场萎缩和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恶化我国的外贸环境、冲击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及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职能、强化出口企业的市场主体功能以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处于复苏之际,美国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风雨欲来,本文分析了美国针对中国轮胎征收特别关税的原因,并阐述了该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对此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First, we summarise the chronology of the China-U.S. trade war. We then show that the China-U.S. trade surplus, correctly measured, is not as large as it is made out to be, but is nevertheless still a large number. In terms of the total domestic value-added generated by the exports of goods to each other, the China-U.S. bilateral gap is even smaller. Next, we analyse both the immediate and real impacts of the mutual tariffs on the two economies. Third, we discus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present long-term projections of the two economies to 2050. Fourth, we identify the economic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We then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coordinated expansion of trade. Fifth, we also discuss the thorny bilateral issues in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中、美贸易摩擦手段新趋势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倍受关注。本文结合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实际,首先阐述了我国加入世贸后中美贸易摩擦手段呈现的新趋势,具体探讨了传统的、新出现的以及潜在的贸易摩擦手段的特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新趋势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来看,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乏力,国际贸易区位结构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外需疲软明显,传统主要贸易伙伴消费不足,外商投资下降。此外,国际贸易保护对我国外贸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使我国进出口环境恶化,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也不断增多。分析表明,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传统优势区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额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未来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重点合作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