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将课题组2009年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5个移民村的调查数据和迁出区与迁入区的非移民数据进行对比,运用迁移差别指数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特征作了分析。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三江源生态移民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结构等方面的选择性不强,但生态移民的家庭规模却呈现普遍小于非移民家庭的特征,另外,生态移民迁移前草场面积和牛羊头数平均低于非移民家庭。这种选择特征不利于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从今后的政策应对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区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敏感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区,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及人为破坏,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呈日益恶化的态势,对国家生态安全形成重大威胁.目前三江源区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难以有效调节生态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探讨如何建立三江源地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选取新疆伊犁河谷作为我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草地生态典型分布区,利用MODIS NDVI遥感数据,反演草地植被覆盖度,并以草地覆盖度作为生态服务价值计算的参考因子,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表达,定量分析伊犁河谷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5年伊犁河谷90.04%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退化面积及覆盖度降幅逐步增大,但退化以轻度为主,且退化速度在2010—2015年有所减缓;(2)草地退化致使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减少10.30%,由畜牧超载和过牧所致使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减少总量远高于其食物和原材料价值的损失;(3)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主要由高覆盖草地退化引起,加强对高覆盖草地的保护和修复是草地生态功能恢复快速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草地与草地畜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我国草地约有435万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在西部。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基地,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这是由于草地在西北地区的面积与分布范围远远大于森林,其覆盖与庇护土地的功能十分显著。忽略这一点,就会丢掉西部最大的特色与优势。从长远的战略定位来看,西北地区的农业终将以草地畜牧业为主,草地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终将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草地植被的保…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自然保护一号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实施,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何构建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发展目标,是项目建设殛需解决的重要而紧迫课题.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该区生态移民的特殊性,提出了适合当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基本生存型、脱贫型、小康型、富裕型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并对其四种模式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以期对移民及早实现二次创业和各级有关部门在同类地区进行移民安置、资源合理利用,后续产业构建及产业调整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澜沧江、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也是全国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利用1960~2013年三江源境内13个气象站点的月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样条函数插值法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气温突变前后三个源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针对气候变化分别为三个源区提出可持续发展适应对策,结论如下:(1)三江源及其三个源区年及四季气候均呈暖湿化趋势。(2)三江源年气温发生突变后长江源北部降水明显增多;春季气温突变后,澜沧江源、黄河源冬南部降水明显增多;夏季气温突变后,长江源北部降水明显增多;秋季降水空间分布在气温突前变后变化不明显;冬季气温突变后,长江源北部降水持续减少,黄河源东南部降水明显增多。(3)气候变化下澜沧江源区可持续发展适应对策为合理使用水草资源、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黄河源区为控制源区人口数量、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长江源区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及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贫困问题及其社会救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移民在制度设计上是反贫困的重大举措,但三江源生态移民还存在因失业致贫现象,这是催生生态移民社会救助机制的重要力量。为了确保社会救助发挥助人自助、脱贫致富的积极效果,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策略必须以提高移民技能水平和就业率为导向。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地处祖国北部边陲,行政区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省生态经济功能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全区有林地面积66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9.83%,活立木总蓄积5.1亿立方米,据专家测算,每年纳碳、贮碳、制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高达1163亿元。大兴安岭水资源丰富,是黑龙江、嫩江等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两大集水区内大小河流500余条,年径流量156.4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0.
王芮  顾成林  钟琳  姜静 《经济师》2023,(8):137-139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大型食肉动物种类最多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也是世界食物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随着研学旅行的开展,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在研学过程中呼吁人们共同来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因此文章运用SWOT研究方法,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研学旅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最后提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研学旅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草地资源的生态效益及其利用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草地资源的基本现状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重小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6大牧区,广西、贵州、云南也有大面积的草山草坡,宁夏、重庆、陕西、河南和湖北也有一定量的草地分布。西部14省(市、区)共有牧草地25877万hm2,占西部国土面积的36.83%,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7.87%,但人工草地还不到1% 。草地类型多样西部14省(市、区)地域辽阔,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导致草地类型复杂多样。我国18类天然草地,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但就总体而言,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和温性草原类面积之和…  相似文献   

12.
新疆草地主要由于过牧而退化严重,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范式.本研究以阜康市三工乡三工村的西台子人工草地畜牧业示范工程为例,运用生态经济综合评估理论对这一发展范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其可行性和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方牧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北方牧区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制度供给不足和滞后是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单纯依靠技术和资金投入治理退化草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从科学发 展观的视角,通过改革现行草地所有权、使用权,完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有助于体现草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绿色考核体 系,实施有利于牧区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草地利用和保护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所形成的滨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因此,对湖区的综合开发治理,不仅关系到湖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稳定水位,发挥综合效益鄱阳湖属吞吐型过水性湖泊。水位变幅大,根据历史记载:最高洪水位为21.69米(吴淞高程,以下同),对应的湖体水面积为3210平方公里,容积为252亿立方米.(被围垦的部份未计算在内),居全国各淡水湖之首。最低水位为5.9米,对应的湖体水面积只有146平方公里.容积仅为4.5亿立方米。最高与最低水位的湖泊面积相差22倍,容积相  相似文献   

15.
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予以适当经济补偿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失衡、保护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以江西东江源国家级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分析了在江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补偿的现实必要性及其政策法律依据;根据"受益者补偿"的原则,确定了东江源生态补偿主体和受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工业发展机会成本法"测算出生态补偿标准总额为51 335.2万元;以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益三个指标为基础,建立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分担模型并测算出流域下游地区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年分担份额为10 861.33万元,就东江源区域实施生态补偿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跨陕、晋、宁、蒙、青、豫七省区,总面积约67.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亿亩;人口85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00万左右。该地区是一个低阶性生态经济系统,其主要标志是:(1)生态系统中植被、水等基本要素相对缺损或短缺,森林覆盖率只有6.1%,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400—500毫米,但年内分布不均,冬春初夏植物出苗时少雨,天然供水期错过作物需水峰值。人均地面水资源250—350立方米,低于全国年均数的7—10倍;(2)土质疏松、土地切割、破碎,水土流失是区域生态失调的关键,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牧民生活成本高、生产技能差、地区缺乏产业支持、青海财力有限和生态保护困难五个方面对三江源生态移民高成本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马晓东 《经济纵横》2012,(7):101-104
我国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关系到全球生态安全,本文以这一地区的生态保护为个案,提出生态风险治理应遵循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多元参与、资源互补的原则,通过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专家及公众的合作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保障三江源区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世纪伟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海流域长期干旱缺水,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态恶化。解决黄淮海流域的资源性缺水问题,除了进一步抓好节水和污水处理再利用外,从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调水是一项战略性的抉择。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推算静态投资5000亿元,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  相似文献   

20.
一、黄土高原所面临的困境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黄河中游地区,辖266个县市,人口7000多万,总土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亿亩,林地4800万亩,草地1.5亿亩。它处于我国中部向西部的过渡地带。自然特点是黄土覆盖,厚度多为50—200m,质地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常遭受旱灾;降水季节集中,且多为暴雨,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植被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