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1世纪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不可能通过实施统一、全面社会化的制度安排予以解决。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必须通过农村养老保障整体设计思路的调整与变革,辅以已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构建面向全部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体系,从而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权益、促进农村的经济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中国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开始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关注,昆山作为中国的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致力于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其政策和实施层面都有很多创新.昆山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对其他地区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同时从昆山也可以看出全国的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以及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集合社会的力量共同分担农村养老压力是一种适宜的制度选择.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农民、集体及政府对养老保障投入的差异性.本文基于聚类分析法,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分为四大类,并针对不同的层次提出了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8)
随着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究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经济欠发达的江苏苏北地区农村为例,分析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重点研究该地区农村自身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模式的缺失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希望对类似的农村落后地区养老保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而我国人口由于基数庞大,老年人口增长趋势更加明显.而占我国老年人口近80%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便成为我国养老保障问题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农村养老保障健康平稳的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难题和考验.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保障水平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实践结果,提出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均衡经济增长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是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均衡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政策应该是不同地区分类选择,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分批推进。  相似文献   

7.
赵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1,(11):8-10,25
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转移或迁移的各种理论和模型可以发现,不同的理论、模型有着不同的假设和前提,遵循不同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以及给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也各有差异。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在现存的诸多理论、模型中,新迁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其一系列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于理解和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问题有着比较强的理论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城镇地区的养老保险经过几十年的,已经日渐成熟,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农村社会保险却依旧只是刚刚起步。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日趋老龄化,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和年轻人口的外流的原因农村老龄人口已经超过了18.3%,规模是城市的1.69倍。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大,让养老成为了农村和农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而且相比城市,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瓦解,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等问题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和严重。要保障农村老龄人安度晚年,就必须有一个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从中探究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一直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民只能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传统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难以独立承担农村居民的养老重任。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高土地保障能力,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当前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逐步加剧的情形下,国民养老这一问题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险问题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在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中,以"4+2+1"结构为主,即一个家庭中,一对年轻夫妇要面临赡养四位老人和抚育一位儿童的社会责任,这就给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带去了重大负担.为减轻当代年轻夫妻的养老压力,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尤其在农村,新农合的全面推行,给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极大的减缓了压力.同时,少子化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子女所面临的养老压力加大,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负担过重.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应将市场开发战略转移到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地的老年人口制定具有针对性较强的保险基金方案,建立合适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在日常生活方面提供制度保障.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对于广东省某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险市场的调研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日益扩大的总体态势,在生活水平上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高,拥有财产数额差距加大。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与待遇给付对收入分配有显著调节作用功能。我国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项目设置偏离社会目标,社会保障城乡覆盖面差异显著,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与补偿标准存在偏差,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应从基本社会保障项目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项目保障水平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农村建设是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积极回应,它包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在经济增长方面,户籍、土地、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制约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流转,从而对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农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民的数量优势没有转化为谈判优势,对市场价格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较小,其社会福利获取以及发展程度处于不利地位.据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对相关制度性、组织性因素进行完善和改革,部分农民的真正流转和留守农民的自发组织将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与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进程的加速,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普遍走出农村,离开土地,源源不断流向城市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他们游离于传统农民与城里人之间,非农非城。当今尤其是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这就需要尽快建立面向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切身权益,同时也有利于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探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翼 《经济与管理》2010,24(6):20-23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之外,突出表现在社会救济方面和社会保险方面。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与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密切相关。因此,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全系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   总被引:156,自引:3,他引:156  
劳动力市场城乡间分割 ,在改革之前是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改革以来则是受到城市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得以维持。本文利用计划迁移数量决定的计量分析 ,以及北京市就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实例检验了上述假说。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户籍制度是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保护的制度基础 ,其改革有赖于一系列配套改革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land allocation system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lead to a rural–urban labour migration pattern that differs from that in other countries. Individual peasants' labour is often split (typically over different times of the year) into two or more parts as a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dividuals work both as peasants on the land and as temporary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areas (or in rural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We examine this issue using province‐level panel data.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labour shortages in coastal cities and rising rural migrant wag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discusses whether the Lewisian turning point has been reached. Under part migration, the rural labour supply to urban areas is smaller than would be the case with full migration of workers to urban areas, so that the Lewisian turning point occurs earlier.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人口数据,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进行了估算。在"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已成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在面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城镇里安居乐业,从而巩固人口迁移对中国城市化的贡献,使中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农村城市化的推动力量之一,研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文章以吉林省松原市葛平村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葛平村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当地农村劳动力做出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即对城市生活的预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政府可以在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解决农村社保问题以及改革农村迁移劳动力进城住房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圣道 《经济经纬》2006,(2):121-123
由于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一直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因此,要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就必须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