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佩瑶 《商》2015,(1):164
随着股权分置的改革,加速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转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出现了转化和融合的趋势。本文进行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分析,认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资本市场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需要巨大资本投入和管理优化,私募股权作为连接产业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桥梁及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平台,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主要介绍了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管理在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私募股权基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兴球  吴兰 《商场现代化》2006,(32):252-253
财团是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企业组织形式,鉴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加之民营企业产业资本并不雄厚,因此借鉴日本经验,组建综合商社,奠定财团金融基础和壮大产业资本是我国民营财团发展壮大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4.
铁路产融资本是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而形成的资本运动.它以铁路产业资本为主体,运用金融功能广泛吸收资金,主要服务于铁路产业内各企业,承担铁路产业内资金结算与管理、结构化融资、产融资本完全融合三大职责,以实现盘活现行存量资产、构建效益型融资机制与铁路产融资本模式的目标.铁路产融资本可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调控,以自身有效的增量资金投入,促进铁路资产、负债结构存量优化调整.而构建效益型融资机制是实现铁路产业资本低成本、大规模扩张的一个基本途径.铁路产融资本的收益倍增功效,可有效破解铁路股本融资难题,改善铁路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是调整铁路产业资本结构、解决铁路高负债建设导致财务负担过重的重要出路.国家应早日赋予铁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职能,批准设立金融机构,有力支持铁路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为使企业抗风险基础得以保证和加强,企业的发展得到有力支撑,投资金融领域无疑是企业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开辟新的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对企业集团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和世界范围产业结构格局的加速调整.石油作为一种能源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既代表了国家经济实力也是体现国际竞争实力的基础,对于平衡世界各国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石油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等资源优势,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与金融资本相互结合,共同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规模和效益,因此石油公司产融结合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融结合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余鹏翼 《商业研究》2003,(17):16-19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否有效结合,对改革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运用成本——收益模型对我国产融结合进行相关分析后不难看出,现阶段的产融结合不仅对我国产业资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金融资本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结合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经验,对我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结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剑芝 《商场现代化》2005,(36):160-161
在资本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为使企业抗风险基础得以保证和加强,企业的发展得到有力支撑,投资金融领域无疑是企业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开辟新的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对企业集团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就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于一个公司控制主体的行为模式。从两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企业集团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利用企业集团庞大的资金流延伸企业的价值链,通过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两种价值增长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以更为独特的方式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资金与资本的双向增值。本文以宝钢集团的产融结合为例,阐述集团产融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企业价值的评估和认定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企业价值评估变得更为复杂.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互相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两种资本的互动过程中,企业的价值会受到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企业发行上市、价格信息、业绩的变化和预期以及资本套利四个路径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以对研究企业价值的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企业集团在风险投资业中的定位 按照资本的直接来源不同,可以将社会投资资本划分为金融资本、政府资本、产业资本和私人资本4类。从实践上考察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科技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的产业资本是民间风险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由于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优于大企业,因此  相似文献   

12.
王孜弘 《国际贸易》2001,(10):16-20
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的美国资本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以商品输出或贸易为主的商业资本、以直接投资为主的生产性资本以及从事金融业务的金融资本.与此相应,可从商品市场、直接投资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三方面分析美国资本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银行民营化的几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英姿 《商业时代》2003,(17):29-30
民营银行与银行民营化能否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新亮点,已引起国内外金融界的重视与关注。作者认为,就民营银行与银行民营化的争论上,有二大问题应该揭示:民间资本到民营银行的外在障碍、银行民营化利弊的选择;有三个现象必须正视:市场经济是多元所有制经济,就应该有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内容;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不是由资本的属性而是由资本的运行规律所决定的;银行民营化对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利与弊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圈地新打法     
从实业领域进入金融领域,变产业资本为金融资本,不只意味着民营资本角色的转换和提升,更大程度上考验和检阅着民营资本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图强的本领。市场不同情弱者,市场不相信眼泪。在已经开放但又显得并不宽广的金融业领域,民营资本八仙过海,竞技亮法,拿出了自家的高招绝活。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通过股权相互渗透而实现资本和产权的相互融合的过程.赵文广博士在<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按照企业集团的控制主体不同,可分为以产业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产而融"模式和以金融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融而产"模式.无论作为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母公司还是子公司,上市公司一般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选择前者的我国上市公司群体,重点研究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我国上市公司将金融资本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最为广泛剧烈的社会风险,并且由于金融资本具有相对比较集中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投资因素和人为操纵因素的增加,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金融市场正在广泛使用各种金融创新产品,这就更加容易造成相关金融成本背离实体经济而单独的运行。有研究显示,金融资本必须需要产业资本的鼎力支持,否则,伴随着金融资本的集中化就可能会造成金融资本相关运营的中断,对实体经济的效率产生极大的破坏影响,并且最终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7.
曾英姿 《商业时代》2003,(252):29-30,51
民营银行与银行民营化能否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新亮点,已引起国内外金融界的重视与关注。作者认为,就民营银行与银行民营化的争论上,有二大问题应该揭示:民间资本到民营银行的外在障碍、银行民营化利弊的选择;有三个现象必须正视:市场经济是多元所有制经济,就应该有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内容;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不是由资本的属性而是由资本的运行规律所决定的;银行民营化对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利与弊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资本盗猎者     
叶檀 《商界》2008,(8):131-133
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融合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金融资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体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每家企业不都梦想成为GE那样的企业吗?然而这个美梦现在被立立电子的龌龊行径给无情打破了。  相似文献   

19.
张莉萍 《现代商业》2012,(24):163-164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产融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普遍而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应利用有效条件进行产融结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分享其高收益。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经验,从产融结合的概况入手,分析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动因。指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路径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商务》2004,(6):62-63
一个向国务院金融监管领导进行咨询的机会;一个同央行官员零距离接触的专场;一个与海内外金融精英、资本运营专家对话的节目;一个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