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李庆峰 《财经研究》2011,(7):124-133
基于金融市场不完全的结构分解,文章构建了一个涵盖市场交易费用、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和行为金融学因素的封闭式基金折价机理模型,分阶段计量分析发现:(1)普通交易成本因素影响基金折价约6.1%;(2)2007年前股指期货缺位因素导致基金折价约25.6%,之后随着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该影响显著下降;(3)市场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测度表明,该因素影响基金平均折价三个阶段分别为8.26%、5.87%和7.91%;(4)时期固定效应表明,有5个季度因投资者情绪相对乐观而降低了基金的平均折价率。  相似文献   

2.
袁媛  余渝 《经济论坛》2004,(12):79-79
从市场上分析,开放式基金面对流动性风险和赎回压力,以及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的影响;从投资者角度看,由于受我国证券市场传统投资理念影响,投资者大都偏重于短线投资,所以我国的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要比国外成熟市场更大些。然而在我国基金运作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人包括基金代销人员和基金投资者并不理解契约型基金这样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折价交易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西方受到深入的研究,因为其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为什么会存在折价,更重要是在于为捍卫或批判有效市场假说是提供了检验的场所;同时也为验证到底有无“噪声交易者”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基金为样本对我国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折价交易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广为接受的“投资者情绪假说”不能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问题。同时提出并验证这一现象可能与投资者在不同时期对基金的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当前市场上"封转开"的呼声热潮,封闭式基金再次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然而近来我国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使得广大投资者对各个基金的业绩产生疑惑,有鉴于此,本文选取2006年前三季度的基金报表原始数据,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24只封闭基金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基金业绩的三个主因子,即价值因子,收益因子和风险因子,并对各只基金进行了因子排名,得出折价率对基金业绩影响并不明显,并且基本价值分析与"收益-风险"分析一样,对基金投资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当前市场上“封转开”的呼声热潮。封闭式基金再次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然而近来我国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使得广大投资者对各个基金的业绩产生疑惑,有鉴于此,本文选取2006年前三季度的基金报表原始数据,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24只封闭基金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基金业绩的三个主因子,即价值因子,收益因子和风险因子,并对各只基金进行了因子排名,得出折价率对基金业绩影响并不明显,并且基本价值分析与“收益-风险”分析一样,对基金投资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勇跃 《经济师》2004,(2):127-128
封闭式基金是各国证券市场上一种普遍现象 ,各国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我们注意到 ,在 2 0 0 2年下半年 ,中国的封闭式基金出现了大幅度的折价。文章通过分析 2 0 0 2年下半年封闭式基金的市场表现 ,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封闭式基金出现折价的必然性 ,以及现存交易制度的不合理 ,导致了折价交易的长期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闭式基金价格报酬过度波动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承明  宋海林 《经济研究》2005,40(3):108-118
本文研究了中国封闭式基金价格报酬与净资产报酬的数据特征及其影响关系 ,主要的结果是 :( 1 )中国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报酬相对于基金的净资产报酬一方面存在过度波动 ,另一方面又存在反映不足 ;( 2 )通过检验表明 ,投资者情绪风险对价格报酬过度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Fama的三因素风险因子对价格报酬的过度波动几乎没有解释力 ;( 3 )封闭基金价格报酬的过度波动表明 :由于投资者行为使基金股票价格相对于基金净值存在额外的系统风险 ,封闭式基金折价正是对这种系统风险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8.
黄文彬  高韵芳 《技术经济》2011,30(7):108-112
以我国仍在交易的25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对象,利用每支基金从上市第2年到2010年12月的交易价格和净值的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证实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存在均值回归现象。同时,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5支样本基金中有22支基金的交易价格与净值的误差修正项显著,说明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和净值的变动均会影响基金折价,其中交易价格变动对折价的影响更大。最后,提出我国基金投资者可通过投资折价较大的封闭式基金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9.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刚  顾锋 《财经研究》2000,26(10):18-22
我国式基金当前的市场价格存在着折价。理论界与广大投资者对这一现象都感到困惑不解。事实上,在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封闭式基金折价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难解之迷。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沪深上市的20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样本,利用数据建立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封闭式基金仓位能很好的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并且能运用前景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噪声交易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问题。但是,实证结果表明,还存在着其他因素影响着基金的折价。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处在发展阶段,基金管理者独立性差,持股集中、持股重叠、内幕交易现象很多,基金管理中存在着道德风险,这是造成我国封闭式基金大幅折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解决封闭式基金大幅折价的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闭式基金饱受折价困扰 中国规范的封闭式基金市场起始于1998年4月,封闭式基金发展初期,由于投资者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封闭式基金市场出现过类似股票的炒作情形。这一情形在1998年和1999年新发行上市的基金上体现的比较明显,在后来改制扩募的新基金上达到了极点。这种市场心态造成了那段时期一些基金存在较大幅度的溢价。但是进入2000年后,除5亿规模的小盘基金外,其他规模的封闭式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资本市场,封闭式基金都存在持续的高折价现象,这难以用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加以解释,而被称为“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西方学者在数十年对封闭式基金折价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是理性预期的观点,一派是噪声交易的观点,这两派观点研究假设截然不同,但都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是国内外基金市场的普遍现象,而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方面的失败对"市场有效性假说"提出了质疑.当我们在界定了"噪声交易者风险"的内涵和简单介绍了DSSW模型之后,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溢)价做出了一个尝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的难解之谜,对此的解释主要有投资者理性和有限理性两类框架。本文从比较了两类框架之下的观点对中国A股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解释能力,着重以实证形式从收益波动率等方面验证了缺失赎回权导致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的难解之谜,对此的解释主要有投资者理性和有限理性两类框架.本文从比较了两类框架之下的观点对中国A股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解释能力,着重以实证形式从收益波动率等方面验证了缺失赎回权导致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封闭式基金是指事先确定发行总额,在封闭期内单位总数不变,不能要求赎回,在基金上市后投资者通过证券二级市场竞价买卖基金单位的一种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是指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并不等于其单位净资产现值(Net Asset Value,简称为NAV,中文简称为净值),大多数时候其交易价格都低于其单位净值的现象。无论是在国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  相似文献   

18.
封闭式基金折价是一个令人们深感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于中国的证券市场和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对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的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从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之间委托代理产生的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娄静 《资本市场》2011,(10):72-74
<正>持有人结构分析201 1年上半年机构投资者对传统股混型封闭式基金进行了较为显著的增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市场下跌的影响,同时获得了折价回归的超额收益,体现出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较好判断力。机构投资者仍为分级基金主要持有,并对低风险份额继续表现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2-200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反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市场换手率、封闭式基金折价指数和个股超额换手率与公司并购后超额收益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Miller(1977)的观点并不完全成立,投资者畀质预期并不是导致公司并购前股票上升和并购后股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股票的定价应该更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