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听证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诉求。建立完善、高效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行政决策领域中引入听证制度仍属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是行政立法民主化、透明化的重要标志。行政立法听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保障公民权利、增强行政立法的民主性、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与守法自觉性等方面。针对当前行政立法听证中的问题,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确定合理的行政立法听证范围,选择适宜的行政立法听证方式和设置规范的行政立法听证操作程序,以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3.
行政听证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民主制度,现行的行政听证制度在程序方面、立法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和问题,建议把行政拘留、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听证主持人制度纳入到我国行政听证体系中。通过构建完整科学的行政听证制度体制来推动、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我国行政补偿程序法律制度极不完善,存在不少问题;完善我国行政补偿程序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立法,突出协商和听证制度,建立公正完备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5.
听证制度源于西方,它是现代程序制度的核心。听证制度最早适用于司法领域,后来逐渐适用于立法领域,最后才适用于行政领域。现在,人们提到的听证通常指行政听证。行政听证制度得到较大发展,一方面是行政权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对行政权力约束和对公民权益加强保护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刘翔 《企业家天地》2006,(10):153-154
推动我国行政听证的制度建构,将行政听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实现,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政治氛围,为行政听证的制度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建构和实施行政听证制度、实现行政听证价值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要建构一套合理的行政听证制度体系,这是实现行政听证价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处罚法》创设的听证程序十多年来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程序权利,是我国行政行为立法和市场经济制度构建的一大进步。但在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听证参加人平等权利的保障以及听证组织安排等方面的规定与行政程序基本原则和立法目的的实现尚存差距。随着其他行政行为开始引入听证制度,关注并研究以上问题对于阶段性总结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属于听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听证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均结合其具体的文化背景、法律传统和行政实践设计了不同的且富有特色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内容,并体现出良好的适用效果。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建立了行政复议制度,但目前尚未建立具体可行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本文将略谈我国行政复议听证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听证中,如果主持人不能公正和独立地指挥整个听证过程,那么听证的公正性将得不到保障。以我国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为对象,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吸收国内外法制实践经验,完善中国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世界上许多法律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我国的法学理论界对听证制度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正在探讨.1996年<行政处罚法>首次引入听证制度,此后听证制度便很快成为理论界和立法机关的共识.在2004年7月1日施行的<行政许可法>中听证制度被第四次引入,其内容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进步和重大突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如果想充分发挥听证制度的作用,就必须增加其可操作性,并增强实效性,实现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日臻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和谐行政法律秩序的构建需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的良性互动,亦要求在行政救济领域达到理性交往的效果。行政诉讼作为一种监督行政权、保障公民权的行政救济制度,也必然要求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不能简单一判了之,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从而构建起一种和谐的行政法律秩序,而行政诉讼和解机制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行政诉讼法》中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当将某些抽象行政行为列入受案范围,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论证:宪法为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提供了依据、现有监督体制的不完善需要将抽象行政行为列为受案范围、抽象行政行为本身性质决定应将其列为受案范围、适应WTO具体协议的要求,应将抽象行政行为列为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3.
行政裁决以其解决民事纠纷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优势,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人们对行政裁决的认识不够及制度性缺陷,行政裁决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应在行政裁决的范围、程序、救济方式等方面完善行政裁决制度。  相似文献   

14.
政府行政成本,是指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耗费的经济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当前和未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政府行政成本具有耗费的非营利性、非补偿性、资源耗费的经济性、计量的困难性、影响因素的多面性、披露的公开性和监督的社会性、隐蔽性与转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会计管理特色的管理型会计化的反映。管理型会计化的塑造是其产生与发展的前提,管理型会计软件开发的最终归宿是将其部分功能虚拟化,实现弹性开发。  相似文献   

16.
行政不作为诉讼受案范围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哪些权利能够获得司法救济。本文从对行政不作为的界定入手 ,探讨了行政不作为诉讼受案范围中的几个问题 ,并对行政不作为诉讼排除范围进行了分析。正确认识受案范围问题 ,将对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都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出发,提出权力激励,责任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公平激励等七种不同类型的激励形式,并研究其不同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的盛世,其最盛时之疆土,据《通典·州郡典》所载,盖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版籍,共为十五道,三百二十九府州,一千六百零一县。其疆界:东至海并兼有朝鲜半岛,东北至今外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南有今越南之北越地区;西面几有今阿富汗全境。作为高度发达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控制庞大的疆域,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皇权的稳固,唐代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自隋以来的“三省六部”体制,基本上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比较完整的政权组织形式,并逐渐固定成型。自唐代定制,尚书(或中书)六部遂成为封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一直延续到…  相似文献   

19.
略论行政合同的混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合同不但具有行政主体特权属性,而且还具有作为合同与生俱来的意思自治原则;公共利益并非行政合同惟一的价值追求,还应当对个体利益加以必要的保护;行政法律规范与民事法律规范的混合适用,既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更是行政合同在法律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及法治社会的发展,行政事实行为也被赋予了独特的研究价值。我国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认识,这对行政执法及司法审查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为完善我国的行政法理论体系,必须对行政事实行为概念做出准确定性。本文从研究中外学者关于行政事实行为的理论出发,谈谈对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