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区分为两类,即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不满足上述要求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者简称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者简称按成本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两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会计处理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确认损益。根据会计准则判断只有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涉及到损益的确认,而损益的确认又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相关事宜,同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还涉及到流转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倩 《商场现代化》2007,(22):389-390
本文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确认交换损益的两个必要条件,通过案例计算分析对换入资产成本、交换损益金额确认以及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准则提出了补充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3.
谭宏 《商业会计》2000,(5):38-39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 ,待售资产之间、非待售资产之间、涉及多种资产的交换作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 ,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作为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前者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 ,一般不确认损益。只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 ,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后者一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交换是一次实现的 ,盈利过程已完成 ,则完全可按上述方法核算。但如果交换行为并没有实现交换的最终目的 ,即盈利过…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时,换入资产有基于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计量模式。本文主要探讨换入资产基于换出资产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等价交换的认定及交换损益的确认问题;并由此对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鉴了《改进国际会计准则》项目,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确认损益;另一方面对披露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刘爱敏 《中国市场》2013,(18):93-94
本文介绍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以及两种不同会计处理:公允价值模式与账面价值模式,并针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最后,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及计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赁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本文仅就以公允量价值计量模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谈一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来越普遍,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业务处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企业应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规定过于简单,规定未述具体的内容及相应的处理,所以分别探讨了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鉴了《改进田际会计准则》项目,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确认损益;另一方面对披露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  相似文献   

11.
以《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依据,本文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提出该业务类型中不应对换出存货按公允价值计量,应按其账面价值计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 <准则>设定了区分非货币资产交换采取不同会计核算的条件: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假如上述两条都能得到满足,那么非货币性交换资产方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可以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会计中级职称考试教材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对于涉及增值税范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的例题中补价与实际涉及的货币资金不一致的情况,对涉及增值税范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当将补价界定为实际所涉及的货币资金,在双方公允价值都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含增值税)为基础计算比例,以此确定该项交换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相似文献   

14.
侯洪沄 《中国市场》2014,(48):107-108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有两种计量基础,即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而两种计量基础都涉及相关税费,但准则和会计教程都没有对相关税费做详细解释,导致人们在理解上出现误区,认为这两种计量基础涉及的税费是相同的。事实上,这两种计量基础涉及的税费细节上具有本质区别。本文对这种区别进行详细说明,阐述了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发生时,如何把握细节,正确计算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正确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5.
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嵌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判断依据,也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指南,便于统一会计信息,但由于对准则的理解不同.在各种教材实务举例中,发现了确认计量上的不同。文章针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几个问题,从理论到实务进行剖析,以期规范其确认与计量.  相似文献   

1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一般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在涉及少量补价的情况下,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是否低于25%作为参考,即支付的补价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以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资产减值、金融工具、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政府补助、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新会计准则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盈亏变动直接列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项,这意味着,公司的业绩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同时,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会计处理的规定中,换入资产计价和交易损益的确定都有些模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会计处理具体分析,特别是分析非等价交换时的会计处理,揭示出其不够完善的地方,得出会计处理方法的修改意见,并提出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会计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罗伟 《商》2014,(11):137-137
会计学关于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非货币性交换的会计处理为人力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换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在对人力资源的非货币性资产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人力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出了人力资产非货币性交换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原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改变了以前单一采用账面价值计价的做法,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由于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制定的目的、依据的原则不同,导致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