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卷首语     
收入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收入差距不仅表现在不同群体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区域之间,包括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地区之间。相对而言,人们对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关注不够。针对这种状况,《1985~2002年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趋势、起因和政策含义》将总的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分解成地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结构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计算不平等指数,分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并通过指数分解法分别计算东中西地区内部和地区间的差距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东中西地区内部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在减小,但地区间的差距在扩大;东部地区形成了“富裕俱乐部”,西部地区并未形成“贫穷俱乐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演进趋势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有利于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生态宜居发展水平的内在机理,对于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并结合非参数估计中的Kernel (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考察。进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考察了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地区差距。[结果](1)大西北、黄河中游以及西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两极或多极分化趋势明显;(2)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地区差距,但总体上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3)对于地区内部而言,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地区的差距最小;就地区之间来说,东北与其他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与西南地区间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较大,西南与长江中游地区间的最小;贡献率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始终大于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地区间差距成为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结论]未来乡村振兴对于生态宜居的建设在关注地区内部差异的同时,更应致力于寻求区域间差异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二阶段泰尔系数,根据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人口等区域经济指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聚类、程度、趋势、来源和构成。同时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区域差距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区域差距的持续上升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的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差距对全国的整体差距贡献率最高,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西部地区虽然对总差距的贡献率相对东部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区域内各省内部差距状况来说,对总体区域差距贡献率最高为省内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最新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分析2013—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新状况,使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讨论农村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2013—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市场化收入贡献率下降是农村内部差距上升的主要原因,低收入群体市场化收入增速下降、高收入群体要素回报率上升,导致这一时期农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本文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增长。要充分发挥农村高收入群体的作用,带动低收入农民致富增收,并有效缩小农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2009年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整体收入流动性不强;2000年以来,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的加强,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在2007~2009年有了明显的上升。非农就业、教育等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日益突出,而农村家庭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趋势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993~1995年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归功于代表绝对流动的收入增长累进性部分超过了代表相对流动的收入再排序部分;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是由于收入增长的累进性部分不足以抵消收入再排序的流动性部分。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局部增长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呈现出东、中、西三大地区空间梯度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增大,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形成了城乡收入的二元结构。这种地区差异不仅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效率,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和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农民工资性收入两个方面研究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利用2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对农民收入影响十分显著;工资性收入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明显低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宽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来源是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地区差距,本文利用2000年到200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体系,分别按照三大经济地带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法,对2000年~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且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中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要大于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中区域之间的贡献率。区域内部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发达的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和北部沿海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地区差距,本文利用2000年到200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体系,分别按照三大经济地带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法,对2000年~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且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中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要大于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中区域之间的贡献率。区域内部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发达的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法)和北部沿海地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差距是衡量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农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地区间或同一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在数量、结构以及来源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居民收入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与经济结构的二元转换有关,还与国家的政策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和内需的扩大。治理农村收入差距扩大就必须实行制度创新,加大财政支出农村覆盖,加快农村发展和培育农村新的收入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陕西省的数据分析了1978年以来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进行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和地区分解。结论表明: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整体呈现扩大趋势;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时空的不平衡性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空间聚集是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三大地带间和关中内部的差距是地区差距的主要构成因素;而推动落后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和传统农业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是防止农村地区差距过大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更倾向正相关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结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金融规模较小且效率较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因此二者关系应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相似文献   

14.
现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可能会对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土地确权-要素配置-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运用RIF不平等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土地确权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且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远大于高收入农户,从而降低基尼系数,改善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户间收入达到均衡,缩小收入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贷发放的规模偏向,土地确权的信贷效应也会扩大农户间收入差距。因此,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益、加快完善城乡要素市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家户收入调查数据(CHIPS)为基础,利用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的总体状况及劳动力转移在其中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发现:(1)在家庭收入提高的同时,农村总体收入不平等虽然仍比较大,尤其是东部,但无论是在三大区域内还是在全国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变化。(2)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相同转移特征家庭的组内不平等上。就时间变化来说,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外出务工工资的不平等改善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下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3)在三大区域内,外出务工工资差异是东部总体不平等的主要源泉,但在中西部其作用已明显弱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家庭财富由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异质性而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RIF-Gini回归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力转移率对农村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作用呈"U"型关系,劳动力转移率超过拐点值59.07%会加剧农村财富不平等,并且劳动力转移对中下层收入家庭的财富效应大于中上层家庭;(2)考虑转移就业的异质性后,"创业"明显提高了平均家庭财富,但同时也使财富差距扩大。"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对不平等的影响仍呈"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分别为53.1%和62.61%;(3)在地区差异和时间趋势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转移就业更容易加剧家庭财富不平等。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就业"(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的合并)对应的拐点逐年上升,然而"创业"对应的拐点平稳下降,这表明"创业"给家庭带来的财富效应在增强,而"就业"的财富效应在减弱。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率会随着贫困深度的增加而加速下降,这导致最贫困的一部分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改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1988-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省级面板数据,应用方差分解技术,将农民区域收入不平等分解为各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研究发现,对农民区域收入不平等扩大贡献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土地,因此,政府要平抑日益加剧的农村区域收不平等,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入手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收入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初,中国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23,虽然比改革初期的不平等程度有所扩大,但是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而到2002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33。与此同时,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截止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对中国农业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比较,农村劳动力的智力素质提高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增长更具有显著作用;1997年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且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0.
关于缩小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全市GDP总量增长迅速,从1990年781.7亿元增加到2009年14900.9亿元,增长了18倍.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且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势头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