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中提出两个正义原则,在契约论基础上构架正义理论,在两个正义原则前提下讨论公民的义务和职责,而对法律的服从是公民之责任如同罗尔斯在书中所说:"在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一种正义宪法所制定的正义法规方面不存在任何困难".问题是我们是否要服从非正义的法律,罗尔斯的"当社会基本结构由现状判断是相当正义是,只要不正义法律不超出某种界限,我们就承认它们具有约束性."这里的程度如何,界限在哪?以及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基本自由的运用其如何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丽 《湖北审计》2014,(11):53-53
《看得见的正义(第二版)》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瑞华于2002年出版的一本法学经典著作。当走向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当程序正义成为一种流行词话,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全新修订本书.用23条法律格言讲解共识形成的必然,用通俗语言阐述流行背后的深刻。  相似文献   

3.
公法精神是指在法律调整过程中采用公法调整方法.国家公权介入个体意思自治范畴.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法治理念。这种理念并不是为了突出或强调权力本位和国家至上.而是在理性看待国家公权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审视国家或公权介入的正当性存在.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将这种正当性贯彻到具体的法律调整过程中。它主要体现为公权介入或国家意志.但并不止于此,它张弛有度,体现文明;尊重私权、维护公益是公法精神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4.
正义是法的最高价值追求和人类的最基本理想,本文通过对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的阅读,对正义和法律的天然联系进行重新认识,并认为,正义还可以是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前实行民事执行的检察制度存在两个问题,即理论观念的不统一和法律体制缺陷的问题。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符合追求正义的司法理念和权力制衡原则;法律规则的缺位不代表对宪法和法律原则的否定;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并不矛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其现实必要性,建立健全民事执行检察制度要解决外部保障和内部完善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0年.宜宾市审计局查处了一起某县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和职工挪用公款的窝案。相关责任人已经受到法律的惩罚。作为法律庄严正义维护者的法官,不想方设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反而利用手中的权力作为发财的工具.将黑手伸向当事人的执行款.最终为一己私利获罪.不禁让人扼腕痛惜。这一窝案如何得以揭露并被查处的呢?这要从市审计局对某县人民法院原负责人开展的一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说起。  相似文献   

7.
行政立法程序是从法律程序中引出的,撇开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来谈行政立法程序的正当性未免失却根基。因此,本文从法律程序正当性谈起,界定行政立法程序的正当性所在及其主要内容和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破产责任,也称破产法律责任,是破产人及相关责任人员在破产过程中不履行《破产法》上的义务或者违反了《破产法》上的强制性规范所应承担的不利利后果,从法理上来说,一部法律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是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的,  相似文献   

9.
一、《工商行政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是一部纯粹的行政法 所谓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行政活动后果的救济,其目的在于确认或建立符合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行政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伯尔曼的法律观,本文认为无论是法律信仰还是法律信任,都不能消解当下学者所讨论的法律信仰正当性的问题。本文以“一致与紧张”这一论断为线索,对伯尔曼关于“实在法与自然法”、“法律情感与宗教情感”、“法律与宗教”、“法律信仰与法律发展”和“法律信仰与社会发展”这五个核心论题进行了梳理并分析,借此回应国内学界关于法律信仰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姜金珠 《活力》2006,(3):164-164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这部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法律的立法宗旨在于,在保障公安机关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的同时,也对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监督,以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更具人性化,突出表现为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月1日实施的《行政强制法》,是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之后又一部规范、约束、限制和保障行政权力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不仅是要强化行政权,更是要通过制度进一步限制、规范、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既定的规则不可能包治百病,穷尽一切纠纷,它存在固有的缺陷和局限。为克服规则治理的局限性,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应当允许法官能动司法,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在我国这样一个法治根基比较薄弱的制定法的国家中,在司法裁判中将法官的智慧融于机械的规则,也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制定合同行政监管规范,应当区分行政主体管理合同行为的性质,确定其不同的立法原则。行政主体管理合同的行为可以分为合同行政干预、合同行政监督和合同行政倡导。合同行政干预害及合同自由,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授权;合同行政监督不干预合同自由,是对合同行为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察、督促,对合同违法依法进行处理,其核心是监督的对象、范围和方式等的合法性;合同行政倡导以必要性和正当性为前提,以不违反法律禁止为限,以市场/合同主体自愿为基础。基于此,我们才能够恰当地检讨、规范合同行政监督的范围、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规范是抽象的,现实生活却是纷繁复杂的,法律解释是连接抽象规范和具体实践的桥梁;法律解释的目的是给法律适用提供正当性依据,实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本文试通过对法律解释两种模式的对比,寻求法律解释应遵守的基本规则,以求法律解释能有基本的确定性、正当性。  相似文献   

16.
审判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法律准则。我国司法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未能消除司法腐败,皆与审判权不独立有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审判独立:充分利用政治资源,使党的领导成为保障审判独立的现实推动力量;改变司法资源的供给方式,重新配置审判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改革法院管理模式,塑造一支具有理性品格的法官队伍;匡扶社会正义,培育符合审判独立要求的法制环境;完善监督体系,合理设计审判权公正独立行使的必要限度。  相似文献   

17.
法律思维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和一般的思维方式有所区别,比如说一块表不走了,普通人会说"这块表坏了",而法律人会说"这块表不走了".这是因为法律思维有着其特定的方式和特点,具体概括为:思维过程具有慎密的逻辑性,不含任何的感情因素;注重程序正义,更加追求的是程序上的真,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思维的结论不存在政治上的利益权衡,是确定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法眼雪明 最近,泸州一女子在小区电梯内小便的视频截图被上传网络,引发公众对隐私权保护的讨论。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多不赞成曝光的做法,认为这构成了对女子的侵权。而普罗大众,则往往从爱憎出发,多持谴责小便女、支持曝光的态度。这可能是由于学过法律的人,特别重视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的价值;而普通人的爱憎,则反映了多数人的是非标准。我们说公序良俗,就是大众的是非标准,这是社会正义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栾广焰  杨武 《活力》2012,(16):54-54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纠纷的裁判而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其本身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理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审判权公正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审判权如何公正行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现行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然而,过分强调公民的纳税义务,忽视公民在税收征纳中的权利,使得我国纳税人地位低下,成为被管理对象,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首先,对于纳税人来说,在市场经济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条件下,单纯强调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而未有明确的权利相对称,很可能滋生人们的逆反心理,甚至萌发偷逃税的动机。其次,对于作为用税人的政府部门来说,“应尽义务说”的另一面,是政府拥有征税的权力,至于政府为什么拥有这样的权力或这样的权力伴随以怎样的义务,“应尽义务说”本身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