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比较,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北京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就业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其与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就业结构弹性分析和优化评价,从而得出造成北京当前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描述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计算了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并分析了我国各产业增长对就业人口的弹性;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的联动关系分析,努力寻求促进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在逐步降低 ,由此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压力。努力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已成为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 ,文中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市就业形势与就业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通过对北京地区就业的逆奥肯现象分析,并运用北京就业弹性预测、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和就业结构的熵值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就业结构进行研究,寻求影响北京当前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的发展状况、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并且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因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一般分析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法,以三次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和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员的增加人数为基础指数进行分析,找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提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结构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则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劳动力要素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就业结构是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较大的调整,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作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措施以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两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1985-2008年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有关变量为基础,分析安徽省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安徽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建立回归方程剖析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论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结构中重要的内容是就业的产业结构,即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在三次产业之间及在第三产业内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在新的世纪,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各方面为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转变提供服务和准备,对解决我国迫切的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85-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与城镇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负向作用,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正向作用;第一、二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第三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作用,就业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因素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而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深入探索无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无锡市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产业优化,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尤其是决定了就业结构的状况。陕西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讲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并且二者发展不平衡。为了缓解就业形势,陕西应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达到或通过了刘易斯拐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分化。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是我国产业结构特征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反映,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但是就业结构的变动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其非均衡性特征明显.重庆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不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就业与再就业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发展进程和水平.分析发现,万州区与涪陵区在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其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涪陵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而万州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要弱于涪陵区.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高速的就业效应: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206个城市2003—2008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特别是增量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于城市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在各行业的重新配置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就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基础部门具有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而农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提升对于我国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