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立足点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新农村建设要有科学的规划,要切合实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有机衔接、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体系,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持续、高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断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由各种动力要素所构成,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其中经济动力机制是根本,政治动力机制是主导,文化动力机制是支撑.经济动力机制、政治动力机制和文化动力机制由各自的动力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系统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的均衡系统,新农村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打破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均衡,从根本上改造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证分析表明,嘉兴市创建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全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是现实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率的。关键是:(1)政府应着力制度创新,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制定激励性政策和广泛的组织动员。(2)坚持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培育农民的自主意识,提高农民自主能力。(3)建立城乡文化结对、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和民企联村的"三结对"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构筑平台。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建设和谐新农村文化的根本.当前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存在农村基层干部对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建设实践流于形式、建设的主体缺失严重等问题,需要通过以下路径建设:转变观念,切实发挥农村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利益需求;转换表述方式,通俗化理论;注重先进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正面引导,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不高,劳动力数量巨大且受教育程度低,劳动者身体素质较差而享受的公共医疗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机制存在明显缺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为此,必须完善人力资本形成机制,加快农村人口向人力资本转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质上就是农业和农村制度安排的变迁,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角色(包括政府、农户和农民自组织)会随着新农村建设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发生转换。因此,本文认为,应在充分认识三大主体角色转换的基础上,建立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农民自组织和农户互动型的动态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甘肃省农村建设在整体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诸如经济不发达,思想观念和教育落后,特别是农民文化素质低,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文化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和谐.但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地分析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受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响应,但是,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村对建设新农村的切入点不够明确,把整治环境作为重点,忽视了发展生产;有的超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搞建设,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等等。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建立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运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当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计划。村里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当在有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认真研究制定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系统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的均衡系统,新农村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打破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均衡,从根本上改造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证分析表明,嘉兴市创建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全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是现实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率的。关键是:(1)政府应着力制度创新,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制定激励性政策和广泛的组织动员。(2)坚持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培育农民的自主意识,提高农民自主能力。(3)建立城乡文化结对、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和民企联村的“三结对”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构筑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河北省农村垃圾产生的渠道和种类、垃圾污染及处理现状,探索合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我们对河北省10个市24个县进行了广泛调查,在对河北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处理模式,以期对河北省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良性循环机制仍然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困境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村民自治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村民自治制度和机制还不完善,还存在具体实施中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充满活力的民主自治机制,是促进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丁一 《农村经济》2007,(11):31-34
农民专业协会已有100多年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模式、规则和运行机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产生较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自发兴起的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它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制度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其他民间组织一样,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也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本文作者在深入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民间组织的作用和成效,分析了民间组织当前面临的局限性及原因,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民间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锋 《农村经济》2008,(5):45-4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的新机制.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城乡联动发展的意义,阐述了"城乡联动"的内涵主要包括城乡发展规划、市场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五大联动机制,提出以小城镇作为城乡联动的载体、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城乡联动的纽带、以长效利益机制作为城乡联动的保障、以政府作为城乡联动的牵引力、以制度创新作为城乡联动的推动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考察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培育农村文化社团、创新文化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于2006年4月5日晚举办了“第四届农村发展论坛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锡丈研究员就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报告。陈主任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原则,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苯文根据其报告整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何缓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这个"瓶颈".邮政金融大有可为.本文就如柯发挥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作用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剖析了邮政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优势与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实行农村基层法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利,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内容.本文从当前农民急需享有的民主权利入手,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突出基层法治权利建设下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基层法治机制的初探。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变迁的历史困境及其突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威  王思明 《中国农史》2007,26(3):96-10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农作制度改革的"单项突进"以及供需主体的双重缺失,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困境,并日益成为困扰和阻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本文在考察建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轨迹的基础上,试图探寻新时期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失调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