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1983年以来,针对固定工制度存在的弊病,煤矿进行了用工制度改革,在井下采掘一线和井上建筑等范围使用农民轮换工。从近10年来的改革实践看,农民轮换工制是符合煤矿特点的用工制度,对解决固定工“统包统配”一次定终身的弊病,保证煤矿采掘一线有充足的强壮劳动力,保持井下劳动力能进能出不断更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  相似文献   

2.
统配煤矿从1984年开始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这是煤矿用工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新的用工制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五个方面:采掘一线有了比较充足和强壮的劳动力;能进能出,解决了过去用工制度中能进不能出的弊端,减轻了因老、弱、残增多给煤矿带来的负担;缓解了煤矿职工家属住宅十分紧张的局面;安置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3.
我局从1977年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至今已经8年,全局农民轮换工在册人数为8387人,占井下采掘工总数的40%左右,有的矿如孙庄、小屯矿分别占60%和90%。在全局农民轮换工中,有217人担任了班队长。195人入了团、4人入了党。1985年有1700名被各级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他们已成为采掘一线不可缺少的重要骨干力量。实践证明,煤矿采掘一线实行固定工与农民轮换工相结合的用工制度是可行的,这对于搞活煤矿用工制度,缓和采掘一线劳动力紧张状况,提高出勤率和劳动生产率,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等都是有利的。但是,根据调查,尚有几个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煤矿是地下作业,由于生产工作的特点,自然减员率高,减员率年平均可达10%。全国统配煤矿采掘工年减员约5万多人,不仅造成二、三线人浮于事,更重要的是一线劳动力严重缺额,直接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强企业管理、整顿劳动组织、劳动纪律,推行“三定”(定员、定额、定岗位)外,还需试用农民合同工。少奇同志曾说过,今后企业用人,少用固定工,多用临时工和合同工。对煤炭企业来说,两种用工制度总比一种用工制度灵活和主动。根据不少单位的经验,用好农民合同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煤公司从1984年开始试行农民轮换工制度。几年的实践使大家认识到,在井下采掘一线采用农民轮换工是比较适宜的,已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如遏制了固定工不断增加的趋势,减轻了企业负担;搞活了用工制度,解决了能进能出问题;拓宽了企业招工的门路,缓解了煤矿劳动力来源不足的矛盾。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农民轮换工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农民轮换工难管理,流动性大,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农  相似文献   

6.
农民轮换工(以下简称农轮工)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本着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通过平等协商,用劳动合同的方式确定的用工制度.是劳动合同制的一种形式.实行农轮工制度,是我国劳动制度的改革;完善农轮工制度则是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本文试就完善农轮工制度,搞好与之相适应的工资、保险、福利、劳动力管理等项制度的配套改革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采掘一线几种用工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改革设想,目的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善用工制度,培养和造就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生产主力军。一、几种用工制度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方煤矿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服务年限短的特点,在用工制度上实行统包统配的“一刀切”不行,实行固定工与轮换工“两刀切”也尚有不足。要把煤矿用工制度搞活,还得多切几刀。总的设想是少用固定工,多用轮换工,辅以临时工,扩大外包工,四种用工制度并存,以打破“铁饭碗”、  相似文献   

9.
煤炭企业的用工制度改革,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大多数矿井,地层深处的采掘工作面除管理人员外,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工。农民工的到来使职工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地给区队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因素和亟需研究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状鹤岗矿务局是国家大型煤炭企业,现有职工10万人,去年生产原煤1650万吨,居东煤公司之首,列全国第4位。该局现有采掘工2.3万人,其中全民固定工8300多人,其余为农民轮换工、协议工、待转正工和合同工。即使是全民固定工,大部分也是前些年转正的“三无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采掘一线的老工人平均每年以12%的比例减少,预计到1998年,井下采掘一线将全部为农民轮换工所取代。研究煤矿的未来,首先要研究煤矿一线队伍。那么,煤矿一线队  相似文献   

11.
一、劳动人事制度现状及分析 目前,煤炭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实际状况是:劳动用工制度方面,国家掌握企业的用工权,确定企业职工的身份;企业职工存在所有制身份,即全民工、集体工;企业用工形式有固定工、合同工(城镇合同工、农民合同工)、轮换工、劳务工、临时工。人事制度方面,企业套用国家政府机关人事制度,职工存在干部、工人身份之分;干部有行政级别,对干部任用方式,基本是任命制,部分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  相似文献   

12.
采掘区队劳动力是从事煤炭生产的直接员工。一支数量合理、素质较高的采掘队伍,对煤矿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采掘一线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形成了在册的职工无人到一线,招工无人来煤矿,进来留不住,能人、新人也想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以固定工为主的劳动用工制度,使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始终保持着终身固定不变的劳动关系.这种用工制度把劳动者死死地固定在企业里,只能进,不能出,形成了劳动者部门所有,不管生产工作需要不需要,也不管其能否胜任工作,只要是国家统死的同定工人,都必须由企业包起来,使企业缺少选择职工的自主权,工人也缺乏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主动权,这种僵死的劳动用工制度,限制了劳动者的发展,助长了一些人的依懒思想和惰性,窒息了竞争,不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桎梏.加之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这就更助长了固定工的“铁饭碗”和“旱涝保收”的安全感.给国家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废除这一阻碍劳动力发展的用工制度已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4.
我省统配煤矿自1979年在采掘工人中(综采和少数生产不正常的队组除外),普遍实行了计件工资。运输工人大部和部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其他工种,也陆续实行了计件。截止1981年底,7个统配矿务局实行计件的人数已达83216人,占全部生产工人的40.74%;采掘队组实行计件人数达59410人,占采掘工人的72.54%。  相似文献   

15.
农电用工问题种种劳动法规带来的用工主体问题。为规避用工风险,有相当一部分农电企业采用劳务输入方式使用农电工,但随着《劳动合同法》草案的颁布,意味着此类用工行为将不再是有效的“防火墙”。该草案首先对劳务派遣单位实施了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劳动力派遣形式用工的用人单位(以下简称劳动力派遣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并应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中,以每一名被派遣的劳动者不少于5000元为标准存入  相似文献   

16.
徐州矿务局是煤炭系统实行农民合同工制度较早的企业,现有农民合同工1万余人,占采掘一线工人的60%以上,已成为煤炭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完善农民合同工制度的过程中,该局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经济福利待遇,保障农民合同工的切身利益1983年,徐州矿务局招收了第一批农民合同工。实践证明,使用农民合同工给煤炭生产增添了新生力量,开辟了煤矿劳动力的新渠道。但由于农民合同工全部在采掘生产一线工作,劳动强度大,各方面待遇比较低,不利于调动积极性,该局本着取长补短、趋利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煤炭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民劳务工成为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章村矿先后共招收农民劳务工1146人,占职工总数的32%,占采掘一线的57%.为做好农民劳务工思想政治工作,章村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关爱农民劳务工的新方法、新机制,将“提升政治待遇、激发工作活力、搭建学习平台、提高生活条件”作为关爱农民劳务工的路径,积极构建以“政治保障机制、工作人本机制、生活关怀机制、素质提升机制”为主体的“四维”关爱机制,让农民劳务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一、措施“破三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目前增强国营企业活力的一项新的措施——“打破三铁一大”、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正在全国开展。赣南地方煤矿也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其具体措施是:第一,“打破铁饭碗”,推广全员劳动合同制。今后无论是正式工、合同工还是轮换工均以井下采掘工作面定编为基准,井上以岗定编相结合,签订用工合同,鼓励职工一职多能,一人多职,彻底扭转煤矿  相似文献   

19.
五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来自全国各地煤矿的"双十佳"采掘队长、优秀队(工)长以及矿区工会领导和部分队(工)长家属共480多人,欢聚在北京,出席了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采掘队长和优秀队(工)长评选表彰大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资制度的不断改革,煤矿中的几种主要津贴标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津贴支出在工资中所占的比重。从汶南矿的实际看,发放的各种津贴逐年有所提高,1985~198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1.6%、14.5%和11.8%。津贴已是井下职工较大的一部分收入,以采掘为例,采掘工的实际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