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书香乡村”建设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乡村"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人的现代化。受GDP政绩考核机制、市场经济功利化倾向的双重影响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掣肘,"书香乡村"的建设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一种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模式,能够推动和促进"书香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各项政策的契机,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反之,通过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地研究方式,走访山东省滨州市各县区,对该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滨州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种类多样,但居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了解程度较低,政府主导建设模式缺乏市场导向。利用治理理论为滨州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提供解决思路,指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供给与维护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可是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农村建设的进程,阻碍农村的快速发展,在这些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退化。本文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简析,进而提出构建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对策,以期通过研究分析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建议,存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日俱增,而且不再只停留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文化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却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十分严重,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持久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实现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尽快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空心化"趋势下加强乡村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空心化"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政府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走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尊重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结构,构建城乡人员双向互动流通的机制,继承和保护乡村的传统和文化,加强"田园型乡村"社区的建设,让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建立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的法律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乡村仍为承载我们精神寄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8.
曾莉 《农村经济》2008,(3):13-15
农村公共物品存在多元生体供给的趋势,但由于政府责任,市场失灵和"三农"的弱势等因素,决定了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应承担主要责任.政府供给农村公共物品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实现,中央政府供给纯公共物品,地方政府供给准公共物品.为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应有的作用,政府应立足效率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以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而思想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尤为农村公共文化更显贫乏,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政府片面政绩观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衰微.所以必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保障、增加产品供给、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实行绩效考核,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推进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发布的16个"一号文件"为主要政策研究对象,结合我国近三十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效果,从县乡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政策演变过程、政策实施效果等三个维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进行政策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县乡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地位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渐扩大,供给规模日益增长,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该制度的建立也是实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路径之一."公共产品"理论和社会保障权理论构成了政府参与农村医疗制的经济学与与法学基础.20世纪50年代,政府以"倡导者"身份号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1世纪初,政府以"主导者"身份全面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化发展,以法律形式将政府定位为"指导者",并以此身份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正从“送文化”向“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不断地完善优化。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持不足与人才短缺、政策的执行效率有待提升、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仍不高。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效果需要加强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明确权责关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并健全政策执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飞 《农业经济》2012,(10):51-53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健全投入增长机制,调整投入结构;加强文化引导,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文化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从危机演化时间节点、演化阶段和演化成因等多维度开展农村突发性公共危机演化机理研究的分析框架。以"黄浦江浮死猪"事件为案例,对农村突发性公共危机演化机理及演变时间节点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媒体信息传播、政府防控管制、消费者风险感知、养殖户危机响应等是突发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机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农村突发性公共危机建立危机演化数据观测点开展典型性农村突发公共危机演化机理及演变时间节点模拟研究,创新危机治理理念并发挥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危机管控的积极性,增强政府在关键时间节点上管控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湖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供给和运营模式。同时,也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金不足、供给制度亟待完善、运营缺乏长效保障等现实困境。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供给方式和供给制度的多元化,可以调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文章认为在实践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可以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成果,运用项目区分理论转换公共产品属性,发挥多中心治理的优势,通过完善多中心决策机制、健全多中心供给机制、整合多中心监督评估机制,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高效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型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以农村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指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存在农民体育文化知识匮乏,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体育健身项目单一,农村体育管理组织机构及活动制度不健全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瓶颈,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倪杰 《农村经济》2008,(1):41-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财政角度来看,要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应着重解决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我国目前应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机制市场化是我国未来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方向.文章秉承这一基本思路,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初步考察了我国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安排及绩效的基础上,提出转轨体制背景下应构建一种"政府诱导、市民参与、第三方介入"的"公导民办"的以"民营化"配置理念为核心的"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新制度,分析了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选择依据、供给范围、运行模式、制度安排等基本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质就是要解决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的,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究其根本,"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发展使得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缺失和在乡村经常性不到场,市场机制在其运行范围内不能实现城乡资源有效对等配置.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产品供给来说.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理性"的私人部门投资会无利可图,终究不会去生产公共产品,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政府介入的过程就是公共财政运行的过程.公共财政就会发挥其职能.  相似文献   

20.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供农民共同消费的物品,包括物质产品、公共服务和精神产品。界定公共产品,依据三个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保护、农村道路交通、人畜疾控预防、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主体,但不是唯一。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农民市场意识强、经济较发达地区,部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不仅能使公共财政面向“三农”的公益性投入负担减轻,而且能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与社会优势互补,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