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生福 《中国市场》2012,(32):119-121
藏区本地人才以其对本地社会的了解无疑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的主要对象。但在培养当中遇到了学生就业等问题,笔者认为与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有关。提出了基于制度创新的,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为机制,以创新创业为依托和支撑,多层次、多规格的,面向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和开拓型IT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特色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服务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说明了IT职业英语对对该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IT职业英语通过模拟真实的IT行业工作流程,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巩固IT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一直以来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均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以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授课渠道,这样失去明显的教育专业特色,无法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导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就业竞争的浪潮中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创业精神薄弱。学校要以创业教育作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运用,数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也在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及就业质量。为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本文从数字经济的概念出发,整理和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影响就业的因素及其具体表现,探讨了民办高校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提升就业的路径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加强对数字化相关学科的建设、强化就业引导等。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型教育。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坚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鄂英博 《北方经贸》2013,(5):205-206
当今,在就业竞争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创业就业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学生工作者的新课题。学生社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发挥着引领和指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培养在校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探讨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范贞 《北方经贸》2013,(5):156-157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改革与建设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强调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本文从课程体系建构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的构建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希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专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高校财会专业的成败不仅是依靠财会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看在保障财会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的就业情况。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当前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相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文章在对当前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之间矛盾突出、涉农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率较低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农林高校应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对学生就业的引导工作,为新农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肩负着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优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的职业教育领域已达成共识,而“职业能力”更是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核心概念.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相比,“职业能力”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基于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模式是立足岗位要求,基于工作任务的相关课程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一个个完整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真正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思想精髓.本研究,著者开展了“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办公软件课程应用教学”,这一实践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结果显示,该项研究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中等职业教育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彻底打破了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与考验.因此,充分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早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笔者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此提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谢兵  李彩霞 《消费导刊》2012,(9):160-161
一、学习项目确定 项目名称:消防给水管道的连接 教学时间:6课时 二、课题理念及特色介绍 1.质量观: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以专业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考虑与就业需求的对接。本文从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入手,分析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彻底打破了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与考验。因此,充分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早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笔者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此提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上强调了个性化学习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知识和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侧重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增强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契合当前形势下的就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专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高校财会专业的成败不仅是依靠财会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看在保障财会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的就业情况。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当前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相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文章在对当前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力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我国高校虽然发展迅猛,但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毕业生没有突出能力和素质,尤其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趋势下,该专业面临更加严峻就业局面.高校应以当前和未来该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根本导向,从考研课程、就业方向专业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同国外人才专项培养模式接轨.  相似文献   

18.
欧洁 《商》2014,(10):295-295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策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围绕服务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研本地医药行业(企业)一线药品经营与管理岗位需求,与东南医药集团联合开展"二元制"培养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高职人才,校内教学已经过半,这是一次崭新的试点,重构课程体系,重点发挥企业导师作用,深化以"二元制"为主导,提炼泉州特色的"二元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典型案例,总结出泉州本土医药行业特色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样板。  相似文献   

20.
崔英敏 《电子商务》2013,(9):76-77,85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研究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通过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