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9—2010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281家创业企业为样本,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实证分析高管合法性对创业企业IPO抑价的影响。通过对构建高管合法性的操作化指标进行稳健回归分析,本文发现,高管合法性与创业企业IPO抑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IPO过程中,高管合法性能够作为传递创业企业价值的可靠信号,提高外部投资者对创业企业的信任程度,进而有效降低创业企业的IPO抑价水平。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02012年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发生高管减持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高管团队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对股票减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板高管团队的背景特征影响着高管减持行为,其中高管教育背景的异质性与减持显著正相关;高管专业背景异质性与减持显著负相关;高管年龄的异质性与减持负相关;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越多,发生减持的比例越大;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对自身减持股票的大小并无直接影响;高管团队规模越大,减持比例就越大。  相似文献   

3.
VC/PE投资机构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协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企业和自身投资活动的增值。我国创业板市场刚成立不久,IPO抑价现象明显,并且在其上市的公司背后大都有VC/PE投资机构支持。因此本文就VC/PE-BACKED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度影响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究VC/PE-BACKED是否对IPO抑价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在研究得出VC/PE-BACKED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度具有一定影响的基础上,对影响VC/PE-BACKED上市公司IPO抑价度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收集的2010年在创业板首发上市的89家公司在IPO前后连续5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分析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盈余管理的情况,强调上市公司IPO时有风险投资背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时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风险投资背景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风险投资和行业的交互项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2012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为样本,以2010—2013年为事件研究窗口,从投资迎合角度研究创业板公司高管减持问题。结果表明:创业板公司的确存在投资迎合行为。其中,高管减持公司的投资迎合程度大于未减持公司,并且其减持比例和套现金额越大,公司的投资水平就越高。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高管减持的预披露制度,对投资者加强教育,使创业板的股价逐步回归合理水平,以从根本上解决高管人员急于套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研究风险投资参与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的影响,并进一步细分风险投资年龄、数量、背景和持股比例特征是否对IPO抑价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抑价程度高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数量越多,IPO抑价率越低,支持追求声誉假说.  相似文献   

7.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减持行为在近几年频有发生,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减持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广大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创业板公司高管借助减持来获取高额收益,并将风险转移给其它投资者,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因此,本文主要就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减持所带来的对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不断优化的同时,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堰塞湖"和"三高",以及长期存在的上市后业绩变脸(IPO效应)等诸多问题被广为诟病.本文基于1997—2018年A股市场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发行审核制度变迁是否意味着筛选机制的优化.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存在较为明显IPO效应;资本市场处罚数量及金额越多代表惩罚制度越完善,企业业绩增长越多,IPO效应越低,诉讼数量越多,企业业绩增长越多,IPO效应越低.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审核效率和审核透明度的提高以及退市制度的完善,成功阻止了企业上市之后业绩的下降,使得IPO效应下降.  相似文献   

9.
对独立审计质量的评判,可以采用一种新的审计质量衡量方法,即根据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变化程度来衡量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通过分析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变化的趋势,可以直接检验外部审计质量对IPO公司经营业绩变化的影响程度。检验结果表明,由"十大"和"非十大"审计的IPO公司的经营业绩(股权收益率)变化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核准制与审批制下IPO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显著性变化,而分别由"四大"合资所和本土大所审计的两组研究样本的经营业绩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2010年~2012年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为对象,随机选取100家公司为样本。选取代表上市公司绩效的财务指标,对样本公司IPO前后共5年的财务指标均值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于2004年推出中小企业板,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平台,以促进其改善资本结构,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截止2011年12月底,安徽省的中小企业中共有24家在深市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但是,安徽省在中小企业板的IPO公司上市融资后财务绩效表现如何,也同样值得关注。因此,文章选择安徽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四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上市前后的财务绩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小企业正确选择融资渠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07—2009年679家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集,运用超产权理论,引入市场竞争强度,从内生性视角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内生性影响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激励效应和市场竞争调节效应,后者具体体现为,当竞争强度增加时,利益协同效应增强;当垄断程度增强时,壕沟效应加剧。本文的经验发现有助于认知股权激励的机制安排和政府监管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3.
以寻租理论为基础,以我国证券市场2012年IPO公司为样本,以IPO公司管理费用率(GLFL)为被解释变量,以IPO公司财务杠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市板块、所有权性质为解释变量,以募集资金对数为控制变量,建立logisfic模型对影响IPO公司寻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IPO公司越不倾向于寻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IPO公司越倾向于寻租;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越倾向于IPO寻租;IPO公司前十大股东有国有股东的能够削弱其寻租意愿;公司IPO募集资金的多少与其是否通过寻租手段上市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以2009-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54家企业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内在价值和市场风险价值两方面的视角出发,采用风险价值模型VaR、主成分分析法和EFF效率值考察了我国创业板IPO定价过程中的合理性。研究发现:为提高定价效率,市场风险应当纳入到IPO的发行机制中,且发现在考察期内市场风险对股票内在价值具有正向的加成作用;与市场价格相较而言,股票发行价格未能很好地反应出股票价值;当投资者意识到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有价值泡沫的出现时,会导致首日收益率降低乃至破发。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资本市场相比,所有权在中国股市中对企业财务行为和经营决策的影响可谓更加重要。本文以A股市场两大产权主体——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近七年的派现分配数据进行了分组比较研究。最终得出所有权差异、当期盈利水平与非派现分配程度对上市公司是否派现具有重大影响,而当期盈利水平、累计盈余水平和非派现分配程度对单位派现水平有显著影响。负债水平、货币支付能力和规模对企业派现分配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2000年以前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关联资金往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在大股东控制下,容易出现大股东以资金占用等形式获取私有收益,从而损害公司经营绩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是在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上构建的,该模型主要由财务绩效与运营绩效两个维度构成,其中,财务绩效由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运营绩效由劳动生产率和员工离职率两个指标构成。通过对14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现阶段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整体较好,其中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都很好,体现了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高成长性与创新性,而净资产收益率不是很理想。运营绩效与财务绩效相比,也不理想,特别是员工离职率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以深交所中小板最早上市的20家公司2004至2009年的年报数据为分析对象,可以提出一种易于实现、信息利用充分的区间主成分分析法,实现对样本公司的动态、长期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大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且为细分行业龙头,排名靠后的大都属于传统制造业且科技含量不高.为促进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稳定发展,应...  相似文献   

19.
重启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是否能有效地消除各种弊端,抑制首日超额收益过高等异常现象?文章选取我国IPO重启以后发行的新股作为样本,从信息的不对称、承销商的声誉、我国特殊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我国投资者的情绪四个角度对我国I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并力图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两个环节来解释我国的IPO首日超额收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促进我国的上市公司对IPO进行合理定价,优化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