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现代土地管理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作业模式和系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土地详查的建库要求.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基于SUPERMAP构建土地更新调查生产建库一体化系统.该系统以团队协同作业模式,有效地支持完整区域数据的生产,并将生产过程和建库过程无缝集成起来,实现了生产建库一体化,在生产的过程中直接完成土地数据的建库,为土地更新调查生产效率的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和管理效能的改善提供了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是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生产的新一代作业平台.  相似文献   

2.
张旭 《当代经济》2021,(7):26-29
强化大数据技术在金融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统计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宏观决策和趋势研判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撑.本文全面梳理了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金融统计数据特点和统计分析中存在的薄弱点对知识图谱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图谱构建了金融统计指标间的血缘关系图和影响性分析,提出金融统计指标知识图谱在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指标识别、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设想,即基于大数据理念,建立金融数据决策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增强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转变传统金融统计思维,强化统计队伍建设.下一步可将模型拓展至金融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预测和穿透式关系识别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6)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服务,并不断推动该行业的模式创新。在大数据技术下如何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是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中的重要变革,是以大数据技术作为核心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有助于促进金融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尽管大数据时代给互联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信用问题、欺诈问题等.本文主要从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时代中所获取到的机遇作为切入点,互联网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金融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强烈冲击.为了实现金融大数据的二次增值、优化内部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产品创新,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特征和延伸传统数据价值链,构建了基于金融大数据价值链网络的数据价值链模型,建立了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的服务体系来支持金融大数据超市的高质量运营.最后,本文研究建立了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架构.  相似文献   

6.
张章  柴叶生 《当代经济》2016,(10):46-49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金融市场袭来.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创新模式,总结了目前各种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领域应用的现状和前景,详细分析了不同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创新应用案例和场景,给出了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各种精准扶贫的探索逐渐展开,普惠金融理念下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精准扶贫方面也都成绩斐然.伴随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贫困大数据也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精准扶贫的成果和贫困大数据的初步成果,考虑到现代贫困的根源在于教育,本文探索了“互联网+社会互助精准化”模式的精准扶贫的可能性和具体实施方案,希望借助社会力量帮扶贫困学子.  相似文献   

8.
金融科技是一种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职能等创新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模式.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的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了创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茜 《当代经济》2016,(23):114-117
大数据引发的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促进了大数据金融的发展,也将会引发对金融中介理论的更新.本文从对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出发,总结出金融中介理论的推动与创新都是源于现实条件引发的向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加入现实元素的变迁.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的金融业发展,一个是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另一个是现有金融中介对大数据的运用,金融中介存在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又一次大的变化,拥有金融中介理论创新的动力.结合金融业发展方向的特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大数据时代金融中介存在的必然性,对金融中介概念进行拓展,并提出将宏观调控作用和民主化纳入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是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部分机构开始使用大数据征信.针对大数据征信存在的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及相关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视觉大数据技术的由来和技术分析,通过对城市旅游智能化应用分析,数据信息关联,基于视觉大数据的技术,将其有效的利用起来.同时提出新视觉大数据技术在旅游中分析研究是多领域、多理论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金融行业在信息化与数据化发展的影响与带动下,大数据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金融行业中最为关键的资产内容.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金融行业,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并为其决策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作者围绕大数据环境中互联网金融创新展开了研究,希望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互联网和金融还是两个没有关系的领域。今天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大举进军金融领域,打破了传统金融寡头的垄断格局。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众筹融资、P2P网络信贷、供应链融资服务、互联网理财、保险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08年-2013年,国有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从52%下降到42%,5年里下降了10%,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时代真正到来了。马云在2012年网商大会上鲜明地指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战略是围绕平台、金融、大数据展开——平台汇聚大数据,大数据衍生金融,金融反哺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来帮助新形势下金融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将推动传统金融行业的革新,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数据时代里,大数据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就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作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文献综述与引言作为国际经济的典型代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在中国形成以来,展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宫晓林[1](2013)概括到,当前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包括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大数据时代。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政府监管仍处于大量空白状态。谢平,邹传伟[2](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政府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也迅速发展起来,其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消费金融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效率以及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但是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大、监管不到住、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渠道较窄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应该及时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主体,明确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的监管责任,使互联网消费金融规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金融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移动金融的普及,特别是金融科技的介入,开启了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革.商业银行在支付、理财、融资、咨询等各项金融业务中都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数据引起世界各国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大数据的发展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把大数据与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对大数据经济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并介绍了大数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指出大数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企业凭借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逐渐向传统金融领域延伸,不断瓜分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作者从全面认识、正视冲击、大数据、创新服务和创新产品等五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关注制造业企业如何保持较好的生产性投资动能,突出立足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总结构化解企业金融化风险。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矛盾的分析,梳理了经济循环、技术创新与制度体系间的互动机理。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分析显示:经营利润率提升、研发强度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别从经济、技术和制度层面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实际资本积累;与此同时,企业积累特征存在部门、所有制和区域间的差异,例如,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金融化动机相对低,中、西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较易受金融投资挤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对民营企业、西部企业实际资本投资的激励更明显等。经验分析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近年来代表性经济政策对稳增长与金融化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