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春雷 《商》2014,(31):190-190
税法中讲究的谦抑性,和刑法中普通采用的“谦抑原则”不同。其产生基础具有自身的特质,可以说是天然具备的,在税收过程中,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均体现的一种对税权的收敛和私权的敬畏之感。税法具有物质制约性,是体现税法谦抑性的主要原因。在税收过程中,在纳税主体之间进行均衡,通过利益群体的均衡,丰富了税法的谦抑性内涵。而作为法治的税收国家,“谦抑性”应当作为税法的价值理念予以推崇,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予以坚守。  相似文献   

2.
郝东升  旺娜 《商》2013,(8Z):185-185
一、刑法的谦抑主义的内涵 刑法的谦抑主义乃现代刑法三大价值理念之一。所谓谦抑,系谦让抑制之意。刑法的谦抑主义,又称刑法的谦抑原则、刑法谦抑性,在欧洲又叫刑法的辅助原则。作为源流,  相似文献   

3.
张宇 《商》2014,(14):116-116
刑法的谦抑性是一种原则和精神,体现了“慎刑”的思想,要求刑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必须谨慎。近年来,醉驾行为泛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交通事故,对公众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社会各界对醉驾行为是否一律入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将从刑法谦抑性原则出发,认为醉驾行为不应该一律入罪。  相似文献   

4.
赫梦瑶 《商》2014,(45):199-199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刑法的角色和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人们对严刑酷法产生了强烈反对,主张刑罚轻缓的思想,这也成为了刑法谦抑思想理论之源。刑法谦抑思想也开始慢慢得到宣扬,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刑法谦抑思想对我国刑事政策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是刑法人权得到保障,也能弥补我国刑事政策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我国的刑法更具有人性化的一面,本文对刑法谦抑性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刑法的谦抑性具有限制机能,在现代法治社会,这是刑法应有的价值意蕴[1]。为防止刑罚使国家和个人两受其害,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罚权在制定和使用上必须是收缩的,起补充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轻刑化,是刑法谦抑性的实现方式之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当今我国传统的重刑化思想仍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从刑法谦抑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轻刑化的内涵、特征的阐述,试图就轻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广卉 《商》2013,(9):152-152
在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条件说到相当因果关系说再到客观归责理论的过程。条件说由于其盲目扩大了因果关系范围等诸多弊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被相当因果关系说所取代。至于客观归责,是目前德国刑法学界新兴的理论,该理论迎合了刑法的谦抑性、保障人权等流行观念,逐渐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仅就客观规则理论中的一小部分,即制造法所不容许的风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商》2015,(6)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刑法谦抑性是现代法治社会中固有的法学价值,随着各个国家刑法改革人道化的趋势的加强,我国刑法改革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今,我国政府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了保障人权的理念因此,我们对于刑法谦抑性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过形式争议颇多,争议最大的就是关于间接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主观方面是否包含过失,核心是对刑法第219条第2款规定的“应知”的含义的理解,笔者拟从实然和应然两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考察,认为现行刑法“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应知”是过失之意,但并不合理,从刑法条文逻辑、刑法谦抑性等方面来阐述本罪应当排斥过失罪过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的合理形态应当是故意.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实质课税原则的作用在于遏制纳税人的避税行为,保障国家的税收利益,然而现在亦有纳税人或法院主动援引来保障纳税人利益的情形。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均为反避税条款,不免在实际使用实质课税原则时倾向于国家税收利益。从税收债务、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和征纳关系的和谐性角度出发,实质课税作为一种法律原则不应当有明显的偏好倾向。需要秉持谦抑态度,坚持法律实质优先,正确使用实质课税原则,兼顾国家和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一种基础的刑法方向的理论观点。它约束刑法实行来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映现了刑法应当具有的谦抑精神,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刑法并未对期待可能性进行明确规定,主要是因为该学说存在于德国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之内,这显然不同于我国最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并且该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瑕的,它在大陆法系中三阶层体系定位中同样也存在争议。但是在刑法实践中已经出现运用期待可能性解决实际案例的具体应用现象,在刑法法条中也有该理论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工资被拖欠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围内,关于恶意欠薪入罪与否的讨论变得更为热烈.本文将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出发,认为恶意欠薪行为不应入罪,应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整个刑法领域都有基础作用,但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经济学根据在哪?罪刑相适具有独特的必要性,它是刑法的价值的外在基础,同时也是刑法两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原因所在。总之,罪刑相适有着自己的经济学基础,使之能够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何文苑 《华商》2008,(11):56-57
在注重人权保障的今天,刑法谦抑以其独特的重要性,引发了学者们的积极探讨,它无疑对刑事立法和司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刑法谦抑的合理蕴含及其在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中的地位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魏伟 《消费导刊》2013,(7):183-183
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后,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行刑措施首饮写入刑法,体现我国刑法谦抑性,但是在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些原因,以期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盛振全 《商》2014,(34):222-222
刑法目的理念对刑事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理论界对我国“刑法目的是什么”的论断仍然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刑法目的应当满足具体性与宏观性,进程性与终极性的要求,以实现目的论实践性与理念抽象性的统一。预防犯罪应当与惩罚犯罪一道,成为我国刑法的手段目的,人权保护是我国刑法的终极目的,三者有机衔接、贯通,共同构成我国刑法目的金字塔形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17.
宫廷 《市场论坛》2015,(2):11-13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超越了早期的电子商务,它已经开始动摇传统的国际税收秩序的基础。传统的国际税收规则是基于经济关联原则和受益原则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本身。我们更应该动态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关联原则和受益原则,重新考量企业最密切的联系要素,坚持将利润划分到经济活动发生地和价值创造地的基本原则不变。中国更应该及时警醒防止税基侵蚀利润转移问题的发生而不能随波逐流,尽快采取措施应对数字经济给本国税基所带来的影响,尽早出台本国的数字经济税收调查报告,从而确定并出台维护本国利益的数字经济税收规则,防止税收流失。  相似文献   

18.
危险驾驶行为有巨大的社会危险性,刑法修正案(八)将飙车、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打击的范围,迎合了社会公众要求打击此类行为的舆论。但是,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有悖刑法谦抑性,会造成刑法规范之间的不协调和实践操作上的困难。通过解释和完善现有刑法规范,完全可以满足对高危驾驶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需要。因此,在刑法中单设危险驾驶罪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工商行政管理》2009,(12):78-7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及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在诸如金融、产品质量、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监管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金融危机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最佳时期,也是重新进行监管权配置的最佳时期,是进行政府再造、监管再造的最佳时机,要利用这个时机进行监管再造,进行法治政府的构建。6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行政法专家江必新在首届“法治政府·南岳论坛”上提出行政监管应遵循六个原则。一是要坚持谦抑原则,进不进行监管、采用什么方式监管都要坚持谦抑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环境刑法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环境法上的核心原则,而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上的核心原则,两者共同组成了环境刑法的基本原则。然而,原则并非空谈,需要体现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和实际行动中,产生相应的立法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