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和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城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危害,提出了协调农村城镇化与保护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制约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洪彬 《商业研究》2004,(19):135-137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农村城镇化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农村城镇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当务之急是找出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甦 《商业科技》2014,(9):172-173
近年来,京津唐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京津唐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和特殊性,深入分析了京津唐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经济性动力因素,并进一步剖析其经济性动力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京津唐地区农村城镇化中经济性动力加深培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致力于分析在当前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什么变化,从而提出一系列提升人口素质的建议和对策,进而增加人才数量。毫无疑问,通过对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视,不断地为城镇化建设输送人才,才能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为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玲 《商》2014,(34):97-97
民生与就业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城镇化则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在实现城镇化过程申仍然存在着失衡等问题,这样就会阻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城镇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进行了讨论,重点探究了现实意义、制约因素两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时期到来,而城镇化又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部门更加强调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融合,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二者之间的经济互动,和谐发展,同时这也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能够改变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和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而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本文简单介绍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广西农村城镇化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如何加快广西农村城镇化发展也是广西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广西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胡俊俊 《商》2014,(3):160-160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重视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莹 《商》2013,(2):51-52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增加内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主要是与旧的城镇化做对比,突出"新"字: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提供政策支持。但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并非只停留在制度调整层面就能达成,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加快和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战略角度支持新型农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关系的解读、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难度大、任务重,不但要继续搞好大中型城市建设,而且还要大力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资本支持存在金融环境较差,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较单一等问题,把握好政府在资本支持中的定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乡村企业的融资对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期加快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农村城镇化相关理论和实地调研为依托,对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的选取。通过建立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选取的影响因素采用Stepwise-Regression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的增长是促进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相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阻碍农村城镇化的第一因素,城镇失业率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农村城镇化。然后,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吉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中共中央国国务院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城镇化的背景及意义加以阐述,同时指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面临的主要限制性障碍,明确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并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给出合理有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晓琳 《商》2015,(4):66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也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枢纽。本文将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分析探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64县(市)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了主要影响因子,并对64县(市)进行了聚类,进而提出了加快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合理规划,构建均衡协调的农村城镇化体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成为促进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制度、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对农村城镇化政策的误解等问题.因此研究制约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因素及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镇化与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凌云 《财贸研究》2002,13(6):14-19
农村非农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机制,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还不稳定:1.农地产权制度主体不清,2.产权内容残缺,3,农地承包权不稳定,这不仅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而且也消极地影响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非农化的进程。通过对农村城镇化和农地产权制度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状况阻碍了农地流转和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基于上述,本文提出了推动农村城镇化中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发现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逆城镇化将是城镇化未来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出路是:农村就地城镇化。文章分析了就地城镇化的可行性和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改革最大的红利已成为共识,而解决"三农"问题无疑是我国城镇化最主要的目标。先对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从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走访调查研究找出我市的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使我市的城镇化建设能够顺利开展,能够顺利完成,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