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以海西经济区的144个县市为研究空间尺度单元,选取人均GDP等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后结合ESDA分析其县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局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效应,但在省域内分布不均衡,部分县市呈局部空间自相关,其中以温州市辖区为中心点呈现H-H型集聚,而围绕福建省的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部分县域呈L-L型集聚,建议根据中心-外围理论以福建省为中心带动这些县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浙江省69个县域为空间观测单元,选取浙江省2007~2012年物流业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计算区位商指数,研究浙江省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和空间集聚特征。发现:1.浙江省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各个区域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差异,物流业高度集聚区主要是杭州市和宁波市;2.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发现,浙江省各县域物流业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在文章的最后对所分析的内容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Arcgis10.2和Matlab分析工具,运用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冷热点分布集聚明显——热点区域集中于贵阳市及其周边、遵义市部分区域,冷点区域分布于远离市中心的偏远欠发达地区;局部看,县域旅游经济全局自相关呈现出微弱的正相关性。区域经济水平、客源市场、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是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大多数省市徘徊在勉强协调状态;全局空间自相关为正自相关关系,绝大部分省市属于"高高(HH)"、"低低(LL)"的空间集聚类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理经济学理论,选取2012—2020年安徽省16个地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及演化特征进行测度,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负空间相关性,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两极格局明显;从计量结果来看,产业关联性、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支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发展影响显著。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促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空间依赖是广东市域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基础上,构建了空间计量SDM模型,利用广东市域2005-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广东市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趋势,并以"块状"实现整体快速增长或缓慢增长的特征;2从空间依赖角度看,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3实证分析表明:实物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公路里程数以及贸易开放度均对本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会对其邻居区域产生负的空间溢出。而城市化水平不仅能够显著的促进本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对其邻居区域产生正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7.
樊姗娜  彭鹏 《科技和产业》2022,22(5):307-313
数字经济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98个城市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水平增速大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均存在空间差异性,下游城市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均相对较高,上、中游则与之相反。②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实现了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整体趋势。③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但随时间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减弱;耦合协调度的“高-高”集聚区域整体变动不大,“高-低”集聚区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分布状态,“低-低”集聚区域保持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较大,对外开放程度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正效应不显著,而政府干预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物流产业集聚自身的滞后型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滞后型空间效应也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文献和统计数据,研究重构了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创新水平、生态环境是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六个主要因子,其中经济发展是主导因子。通过空间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浙江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集聚的现象,整体水平呈现东北方向上高于西南方向上的趋势,并形成以杭州-宁波连线的热点聚集区,衢州-苍南连线的冷点集聚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江苏省65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PCA法、经济重心模型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对1978-2012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主要成因进行了初步地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呈上升的态势,且发展非均衡性较显著;县域经济发展重心在120°.261′~120°.622′E、31°.910′~31°.327′N波动,大致位于无锡市至苏州市范围之内;县域经济呈现以"苏锡常"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县域经济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差异较均衡,而东南—西北方向上差异最显著;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区域发展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三大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回归等方法,从市级、县级两个尺度分析2010—2020年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10—2020年江苏省两尺度下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分布特征;县级尺度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局部空间关联以“L-L(低-低)”和“H-H(高-高)”占主导,且空间集聚程度逐步增强;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江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浙江省11个地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以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对浙江省2003-2011年市际创新产出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浙江省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基本呈现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即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产业比重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环境对创新产出不存在显著影响;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经费投入影响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3.
邹亚丽 《科技和产业》2019,19(11):80-84
为了研究在新的经济战略格局中,中部地区经济逐渐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市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呈"U"型的演变趋势;区域投资水平是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河南和山西两省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各种产业协作促进经济发展;湖北省的地方财政支出政策有待改进和优化;湖南省需要合理优化市场规模和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江西省需要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经济产业和调整财政支出政策;安徽省应加强了财政收入对其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牛艳华 《科技和产业》2021,21(5):104-109
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统计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制度因素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经济制度环境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空间统计分析是一种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问题的分析方法,用来反映某种现象属性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以福建省2012年的人口数据为例,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2012年各县(县级市)、地级市市辖区人口分布进行空间统计实证分析,以期揭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口分布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形态,Moran’s I指数为0.319 656,整体上达到空间正相关,局部呈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应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人口合理分布,形成人口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我国省际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性。根据2005-2012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居民人均收入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各地区居民收入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效应,高—高聚集地区和低—低聚集地区占比达到了80.6%。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发现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相邻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对我国省际居民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其中经济增长水平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度最高,达到40.31%,城镇化水平和相邻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度也较高,分别达到11.56%和21.86%,而产业结构调整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