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时代经贸》2013,(4):58
第二届京交会将于5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办,京交会——数字内容洽商与智能设备展示会报名工作已经开始。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三网合一推动终端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以网络游戏、数字动漫、出版、技术、视听、教育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2.
张学海  王洲 《经济论坛》2012,(11):139-141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为产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由于出版产业的特殊性,亦应引入低碳经济理论,走数字出版之路。通过加大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加大数字技术发展、倡导低碳阅读等措施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再创新高。河北省的数字出版产业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使这一产业成为河北省的重要产业。本文回顾了河北省数字出版业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庆北部新区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发展三年来,入驻有影响力数字出版企业近40家,核心层产值超过30亿元,基本形成了数字出版相关产业集群。但基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根植性不强,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城互动效果不好等问题,需要根据基地的发展定位,区域特色,未来趋势等进行新的发展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骆娟 《大陆桥视野》2009,(10):85-86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不断延伸,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并日益成为我国出版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将纸质图书转换为数字出版物,扩大纸质图书内容的传播及受众范围,实现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同步发展,是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出版单位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数字出版总产值连年增长,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区。龙头出版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传统出版企业在向数字出版转型。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出版社向网络出版转型动力机制不足。政府应制定发展规划,扶持传统出版社转型。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出版业正经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重大变革,数字出版产业异军突起。针对国内数字出版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科学整合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加大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鼓励数字出版创新;提高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水平,提升高端数字产品的输出层次;促进数字出版集群建设,逐步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对云计算产业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对云计算产业价值链和服务模式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深入剖析了影响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认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但是存在服务模式单一、布局相对失控、公有云客户接受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安全问题、标准问题、人才问题、网络带宽问题以及资金问题是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1、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包括数字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学习、数字内容软件、数字影音、移动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数字出版等领域.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以游戏最为重要,在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方面都位居亚太地区前列.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导刊》2011,(6):72-74
张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编审、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数字出版实验室技术总监,国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总体组专职副组长。在研项目有:《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电子纸测试年度报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数字出版基础教程》、《数字内容加工平台》、基于XML出版全流程服务研发项目等。  相似文献   

11.
董万程 《时代经贸》2014,(2):235-236
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迅速,年产值已超过传统出版产业。我国现有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存在着立法滞后、版权授权模无法满足海量授权需求、数字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数字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不健全,不利于保护作者合法权益等问题,今后要加强立法,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产业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产业现实竞争力的提高。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确定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潜力评价的四大层面共13个指标,应用SPSS17.0对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综合评估与分类。因子分析表明,影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分为:经济基础与信息化水平、用户规模与数字化程度以及内容生产能力。在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推动主要应依赖于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和终端普及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的上游环节———内容提供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3.
林挺 《当代财经》2023,(5):119-130
信息技术升级培育了信息产业新业态,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效率,也催生了数字经济。针对我国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呈现的南北方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特征,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为政策评估对象,结合2010—2019年62座城市的数字产业发展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从数字产业生产要素集聚程度、数字产业化规模、数字产业价值化水平三方面,测度政策的实施对我国数字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并佐以空间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剖析我国数字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实施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政策加速了数字产业人力资源、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的区域性集聚,壮大了区域性数字产业化规模,但对区域性数据要素的产业贡献水平和产业价值化水平的提升无显著影响;同时,相关政策实施的净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实施对南方地区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内容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整合了IT产业、出版业、影视娱乐业、教育业等产业的许多产品或服务,通过互联网为大众提供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服务,市场前景十分良好。通过介绍国内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现状,认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产业发展不均衡、创意内容产品缺乏、消费者对该产品认识片面、产业经营管理市场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数字生态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的出现.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建设加速升级.2021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  相似文献   

16.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并发展云计算产业,我国也不例外.内蒙古地域宽广、能源充足、气候适宜,发展云计算产业得天独厚,本文提出了发展内蒙古云计算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破解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版权保护、盈利模式、数字技术标准、创新人才等瓶颈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不管你承认与否,它已经用惊人的速度和不同寻常的表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时尚和消费潮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参与。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革新不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也将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本研究在对数字经济与商业模式创新内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数字经济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联系,明确数字经济驱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并给出提升数字经济驱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对策.这对提升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企业探寻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经济发展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而美国在此方面布局更早、更全面。美国在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注重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布局,积极推行大数据与云计算战略,推进工业与能源等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强化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技术研发、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和积极推动实验室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等政策措施。当前,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在总量、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和监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对比而言,我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有效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尹煜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93-194
数字出版业在中国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极快。2009年数字出版的产值已超过了传统出版业。这是由消费环境变化、政府政策规划支持、数字出版自身的成本优势等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数字出版给出版业的带来的"革命",出版单位应认识到这一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更新观念,重视产业融合并开发适宜产品,加强网站建设,进行内部信息化改革,利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以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