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跃 《商场现代化》2008,(8):204-204
本文针对不同语言商务广告的特点,探讨了商务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问题。文章从音译中的创新、克服文化异性、实现语用语言等效和运用编译、改译手段等几个方面通过实例阐述了广告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和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望新 《现代商业》2012,(3):285-286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二次生命。"诚然,翻译并不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机械性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文学翻译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翻译工作中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及创造性叛逆的限制性等三方面的探讨,力图把握文学翻译的规律与特点,并藉此作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学翻译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目的论和接受美学看广告文体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文体是一种典型的应用文体,目的性强,读者的接受对翻译目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从功能目的论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广告文体的性质及广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郭靖文 《中国市场》2008,(44):136-137
广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成功地翻译广告应努力满足"AIDMA"法则。本文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广告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有效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化妆品品牌名的翻译对其品牌的推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名称的特殊功能与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外国化妆品品牌的中文译名很难与原名在语言层面上实现"忠实",所以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翻译中实施"创造性叛逆"。本文尝试从"创造性叛逆"角度分析在化妆品品牌名翻译中译者如何发挥汉语优势,重新创造意象,避免文化冲突,从而加强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由于商标翻译的特殊功能和目的,创造性叛逆是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现象,以创补失已经成了现代商标翻译中的流行趋势,然而"创"并不意味绝对叛逆、随意发挥,而是叛逆中含忠实、以叛逆求忠实,动态统一、共同服务于翻译目的——突出商标的社会功能和宣传功效,以激发译语接受者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问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8.
翁静云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5):214-215
广告在商业化时代的作用举足轻重,广告翻译是商品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研究广告翻译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广告译者应以读者为中心,考虑受众的视野期待和审美情趣,唤醒读者的想象和欲望,从而达到促销目的。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4,(7)
文学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有其独特之处。翻译是艺术,是美化之艺术。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完全忠实于原文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翻译运用其独有的创造性,完成了对原著的替代。文学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不可译性"、不确定性等,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本质,便是其独有的创造性。这样,就要求译者本身具有更高的翻译能力,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从接受美学看跨文化传播中的“争议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芹 《中国广告》2008,(7):136-138
伴随着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热潮,"争议广告"频频出现。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近年来出现的"争议广告"其实都是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接受者对广告作品再创造,是接受者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经验等对广告作品进行的想象和补充,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广告作品,自然会产生分歧和争议。  相似文献   

11.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汉语广告口号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风 《商场现代化》2008,(16):167-168
"目的论"(Skopos theory)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广告口号是广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目的论",广告口号及广告口号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广告口号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本文介绍广告口号的定义、目的、基本功能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并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广告口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胡川妮 《中国广告》2004,(12):146-148
1980年至1997年,我在广东省广告公司担任创作部主任、创意总监17年;1997年至今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告设计7年。从"专业广告人"到"广告学人"的24年经历,特别是将实战经验与创造性思维与使命感相连接、将本土广告置于国际广告大环境下做研究、再伴随着  相似文献   

13.
广告受众是广告传播的目标,也是实际决定传播活动能否成功的因素。成功的广告翻译要重视受众的接受反应。广告译文要能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考虑受众的文化认知视野及审美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14.
“意识”与“形态”—潜意识广告的传播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军 《中国广告》2002,(11):66-68
作为一种无可回避的广告现象(或广告事件),"意识形态"的广告始终以其强烈的风格保持着对于其他广告、其他广告人和其他代理商的既定距离。事实上,面对"意识形态"的广告,我们的感官会频频错位,知性会剧烈摇撼,而固有的广告理念则会遭遇重创。尽管如此,我们往往满足于将其视为一种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另类美学现象,并心安理得地将其纳入"后现代"、"超现实"、"荒诞""魔幻"……等既成的批评概念和话语体系中——似乎仅仅完成一次形而上的分类就足以在所谓社会文化的等级世界里为它们寻找到一个确定的位置,似乎这样就足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它们的最初起源与最终归宿。那么这样就足够了吗?是不是我们的震撼与疑惑已经统统得到了解决?也许远远不是。值得注意并且应当特别小心的是,"美学的广告"和"广告的美学"之间还有着一段难以逾越的不小距离:前者正如我们通常所做,不是利用广告内在的范畴解说广告,而是在一种外在的理论体系中寻找广告可能的容身之处;而后者——也就是"广告的美学"——则意味着立足于广告自身,以"概念"、"创  相似文献   

15.
商品广告丰富多彩,广告翻译更是千姿百态。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广告翻译面临着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本文从文化内涵着手,对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标准及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效应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商》2015,(9)
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诗歌语言及形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抗译性。面对这种翻译之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通过意象变换、词汇变通等,能够更好地展现原作风貌。  相似文献   

17.
广告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互文性的角度来探讨广告翻译。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互文性"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开始强调特定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交融,以及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无疑对传统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广告翻译实践,为广告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商业广告的语言节奏明快,言简意赅。四字格集中体现了汉语语言的韵律美,对称美和简洁美。在广告翻译中巧妙利用四字格的上述审美价值,不仅有助于实现广告的商业目的,而且还能增加文字表现力,实现翻译的美学对等。  相似文献   

19.
在接受美学所蕴含的方法论中,"期待视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将其移植到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从一个新的视角探析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的途径,将为此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金倩 《商》2013,(5):278-278
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品牌的营销手段成为各个商家角逐的新的战场,因为它可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对商业广告的翻译就显得尤其重要。商业广告的翻译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翻译,而是应从多元系统的角度来阐释商业广告翻译的原则及策略,让广告的翻译更好地被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