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居哈尔滨的俄侨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和文化活动,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笔文化遗产构成了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这笔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适时提出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俄侨涌入铁路沿线地区,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所在地,迅速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俄侨聚集地和俄侨文化中心.哈尔滨俄侨文化形成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政治、 经济、 文化以及俄侨人口数量的环境优势使得俄侨文化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于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新闻出版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独具魅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俄侨文化产业作为哈尔滨一种特色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深入挖掘.应加强俄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强化特色俄侨文化产业结构和建立特色俄侨文化产业市场机制.改善特色俄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实行政府管制与自由市场相结合、 强化市场竞争中法制建设的保障和平衡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提升特色俄侨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力应创建品牌、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以新理念新科技与软实力支持、 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和开发利用特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歌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20世纪俄侨音乐发展的时代背景,20世纪俄侨音乐家对哈尔滨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哈尔滨音乐家们继承和发扬了俄侨音乐家的专业能力和艺术修养,为弘扬哈尔滨的歌剧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与通车,大量俄侨涌进哈尔滨,并创办了多达二百五十余种杂志.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哈尔滨俄侨杂志进行了学术研究,出现一批包括综合研究和专项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呈现出明显研究特点,包括综合性研究、 政治性研究和前沿性研究,今后应加强专题研究、 分类研究、 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建筑的推进,哈尔滨俄侨大量涌进,创办了多达一百五十余种报纸.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哈尔滨俄侨报纸进行了学术研究,出现一批包括综合研究和专项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呈现出明显研究特点,包括综合性研究、 政治性研究和前沿性研究,今后应加强专题研究、 分类研究、 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侨不断地涌入我国东北地区,他们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哈尔滨.俄侨带来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文化,东西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哈尔滨的社会生活.近代哈尔滨的城市风格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在冲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中西文化的混合与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使各种文化因素活跃起来.俄侨带来的新变化影响了哈尔滨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所体现.在北方少数民族、汉族移民以及俄侨文化习俗的相互渗透、整合下,哈尔滨的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北方地域特点,从而使其形成了独有的气质特点与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40年代俄侨历史学家及学者活跃在中国,特别是在哈尔滨.他们有着与中国人不同的民族意识、文化背景,因此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理解方式,提供了知识和思想的多样性,反映出其对历史的认知.本文通过研究当时哈尔滨的俄侨历史学家所从事教育及学术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俄侨人文学科发展、历史学家作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中国的俄侨史.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自建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这段时期,前后曾经历了俄侨和日本金融企业进入和垄断哈尔滨金融市场。在此期间,英美法银行业也纷纷在哈尔滨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民族金融业也因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快速兴起在夹缝里生存发展起来。哈尔滨的金融经济在殖民统治下呈现高度国际化态势。本文重点阐述了建国前哈尔滨金融经济国际化的态势和主要的金融企业。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俄国侨民涌入哈尔滨。其中的俄侨音乐家在哈开设音乐学校,举办音乐会,组建交响乐团、歌剧团、合唱团等,并面向广大市民进行演出,将欧洲主流音乐文化形式引入哈尔滨,为哈尔滨市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国庆  黄兆亚 《特区经济》2009,(11):300-301
按照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形式,将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建立在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黄益军  杨思  林剑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0-15
数字化与价值链的双向赋能逐步成为非遗餐饮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餐饮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但部分非遗餐饮产业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方面仍然相对滞后,营业状况不容乐观。基于价值链视角,以非遗餐饮三明沙县小吃为例,分析数字化对价值链重构的重要性,以及沙县小吃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县小吃价值链数字化转型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3.
郭新茹  顾江 《特区经济》2009,(4):213-214
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集体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在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资金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开发,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动力源泉。本文从文化产业经济学视角,结合我国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产业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路径依赖与战略选择,构建了不同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能够活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能够丰富旅游内容,促进旅游发展,增强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梳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内涵和类型属性基础上,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DART模型,构建消费者、政府、传承人与企业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分析框架,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企业单边传统封闭的垄断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消费体验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自有的文化记忆。中国人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愈加重视旅游质量。目前,旅游业开发领域在不断扩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开发资源。这也迫切要求我们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为子孙后代在文化选择上提供广阔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为旅游地创造经济价值。海伦剪纸作为黑龙江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围绕益阳非遗的数字化进行调研,从政府视角、非遗传承者视角、大众视角深度剖析益阳非遗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适合益阳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路径:一是加强非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是与高校类教育体系相融合;四是整合已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链;五是建立科学化的非遗人才梯队。此研究有利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保护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汉俄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会成为阻止不同文化直接顺利交流的障碍,甚至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文化的不同不仅是风俗习惯的问题,也反映了汉俄两个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采用Hofstede的五个文化维度对汉俄酒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汉俄两个民族有效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的典型代表,具有文化历史、审美、经济等方面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在分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所获取的资料及相关文献,提出了建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资源库、培养传承人、构建认证机制、开发多样性旅游产品、创新营销手段等旅游开发对策,以期能够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薛诗怡 《科技和产业》2020,20(10):105-110
演艺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普及、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软实力的体现。但目前演艺产业面临各种发展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是业界、学界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中国演艺产业研究现状及对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用产业带动理论框架分析演艺产业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带动作用的机制与模式,并提出促进演艺产业健康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度开发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借鉴国际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