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2005-2009年我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信息化发展对于科技进步的影响作用以及地区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发展指数体系与科技进步指数体系内在要素之间存在正向影响作用,且作用关系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根据研究结论,分析了调控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素,并基于地区差异提出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模型测算各省份的Malmquist指数,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产业结构,构建计量实证模型,利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深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与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及地区性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下降趋势,主要因技术进步变化而引起,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第二,无论是否考虑产业结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均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其中,不考虑产业结构时,技术进步变化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作用更大;考虑产业结构时,技术效率变化的降低作用较大,技术进步变化的作用有较大的下降。第三,产业结构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反映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并未考虑到环保和绿色。  相似文献   

3.
利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7-2015年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科技进步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效率下滑,科技进步对体育事业发展效率的正向提升作用不显著也不稳定;科技进步对体育事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度不高,仅有1.88%,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要素资源投入而非科技进步,体育事业集约型发展模式尚未显现.据此,提出了重视发挥体育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大体育科技投入与转化应用力度、完善科技服务体育发展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要素结构、信息化以及地区产业体系优化的理论框架,利用2006—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结构的改善与信息化密度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地区产业体系的优化,且信息化密度在要素结构与地区产业体系优化间存在中介作用;信息化对于地区产业体系的影响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信息化作用的发挥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1999—2008年中国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进行测算,运用趋同理论深入分析了差异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同时探求造成TFP增长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研发创新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发创新TFP不仅存在绝对趋同,而且形成东、中、西三大俱乐部趋同,此外还存在明显的条件趋同,信息化水平、利用外资水平、人力资本等是影响中国研发创新活动发展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性行政垄断是指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竞争的限制和排斥,往往造成了要素价格扭曲,进而诱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本文基于一个经济增长模型,并将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纳入该模型中,实证研究了地区性行政垄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开放程度不同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结果表明,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而且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地区性行政垄断越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行为的内在机理,构建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全国范围及不同区域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增长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科技进步的消费释放效应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的消费释放效应最小.通过多种举措加大R&D经费内部支出,努力实现区域间科研经费支出的均等化,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中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西部地区“瓶颈”产业的技术政策问题,使科技进步成为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各省份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再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的影响和差异性,以探析全要素生产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效率变化显著地降低了工业废气排放量,而技术进步变化可以显著地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作用是有效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对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的改善是有效的,而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降低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期。科技进步加速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并使传统产业再次崛起,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需求,使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信息技术的广泛关联性,成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并使信息产业异军突起。知识、信。自、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并改变着各国的产业结构。 一、科技进步加速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使传统工业再一次崛起,同时也刺激了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科技进步加速了新产业的创立和形成,并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在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表明,城市等级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本文研究不同等级城市中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的差异,进而总结城市等级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对1996年至2009年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研究,本文发现城市等级差异导致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率,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都存在差异.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力资本、本地市场需求、外部投资,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程度等要素对服务业发展均具有正向作用,且不受城市等级差异影响;而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则因城市等级差异而异.基于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水果产业迅速发展,水果产业对农民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受耕地规模狭小和劳动资源匮乏的限制,使得部分地区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文章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水果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结合各省份水果产业的产出及投入数据,对2011—2018年我国18个样本省份水果产业TFP进行测算,并对TFP进一步分解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整体水果生产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2)规模效率(EC)和技术进步(TC)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3)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的水果生产相较于中东部地区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金志奇 《现代财经》2005,25(7):74-77
科技进步加速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并使传统产业再次崛起,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需求,使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信息技术的广泛关联性,成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并使信息产业异军突起。知识、信息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并改变着各国的产业结构,从而造成产业结构趋向软化。  相似文献   

13.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差异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交通基础设施与资源要素流动的跨区域属性,以地区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利用微观企业数据测算地区资源错配指数,构建城市交通道路指数指标,考察交通基础设施修建对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变化并最终作用于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公路与铁路交通均显著提高了本地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公路、铁路对城市关联地区的资源配置在长期内存在差异化影响,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次,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要素流动性提升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资源配置具有长期积极作用,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及市场化程度偏低地区会面临资源配置状况恶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以31个金融中心城市为样本,在构建文化资本评价体系并用熵值法测算出区域文化资本的基础上,就文化资本与制度环境两类因素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文化资本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资本有利于提升区域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我国东部区域;(2)制度环境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同样具有正面影响,而不同层面的制度环境影响不一,其中非国有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发育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作用更为显著,另外其在地区性差异上亦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广亮  甄峰  魏宗财  钱前 《经济地理》2012,32(9):97-103
移动信息的使用对居民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是开展居民时空行为特征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南京市居民个人移动信息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研究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数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南京市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数集中在0.3—0.5之间,调查样本的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数总体上呈正态分布规律;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相对集聚的地区移动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移动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居民个人的社会经济属性对移动信息化水平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年龄、月收入、学历对移动信息化水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财政分权与信息化发展关系的研究尚为空白.对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不仅要从宏观经济层面入手,还可以从产业层面进行分析.本文将影响信息产业生产活动的财政分权分为两种模式,通过建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效用模型,分析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偏好对信息企业发展的影响,并用中国近十年分省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对比分析不同分权指标的回归结果.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对信息化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偏好有助于信息化的发展;在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投入要素.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利用信息化指数模型,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测度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进行了相关性量化分析,依此实证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慧  甄峰  梁作强  郑俊  魏宗才 《经济地理》2007,27(4):547-552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西方经验研究表明,1990年代以来,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国家信息化产生影响的特征不尽相同。文章分析了近10年来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服务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比信息制造业更为显著。通过对边际贡献的分析,江苏省信息消耗对GDP的边际贡献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通过分析失业率和区域差异的变化,探究了信息化对江苏省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失业率表现出驼峰曲线的特点,并且区域差异表现出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变化,同时构建了Tobit模型分析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整体技术效率水平为0.760,效率不高,时间上呈"U"字型走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阶梯状"分布格局;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30,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3%,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出现波动,时间上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空间上暂不存在"阶梯状"分布格局。Tobit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对外开放程度、行业因素、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速虽然也产生正向影响,但未通过统计性检验。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行业规模;加快提升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共同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笔者研究了我国地区要素集聚以及由此导致的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通过计算各省就业密度和就业集中度指数发现,在我国的确存在地区劳动力集聚的情况.通过计算各地区的劳均资本存量的绝对差距指数和相对差距指数以及运用马尔可夫转换矩阵的分析,发现我国资本存量在省际间具有明显的两极化趋势.根据面板数据模型估算的结果发现不同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弹性效应差异很大,并且中、西部地区的规模弹性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于东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已经出现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