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盛楠 《魅力中国》2011,(21):287-287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其中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校诸多音乐选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公共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2.
电脑的普及,使电脑硬件的价格趋于合理,因此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开始使用电脑创作音乐。这种创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其功能已能代替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传统乐器、乐队以及某些制作环节。可以说,电脑音乐系统的出现,为音乐的创作、学习和演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现在的电脑音乐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在音乐领域中,在电影、电视、戏剧等方面都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音乐作品《4'33″》以零音符作为作品的载体、以无声的表演现场传达作品创作理念。在整个人类音乐文化中仅唯一部奇特怪作,意味着偶然音乐的诞生与终结。  相似文献   

4.
音乐作品《4'33″》以零音符作为作品的载体、以无声的表演现场传达作品创作理念。在整个人类音乐文化中仅唯一部奇特怪作,意味着偶然音乐的诞生与终结。  相似文献   

5.
张毅 《魅力中国》2013,(19):239-239
文章通过了解长号的演奏技巧、音乐作品的创作动机及背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演奏.完美的阐释音乐作品音乐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袭祥飞 《魅力中国》2010,(3):309-309
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从开始构思到最后的录制完成.并与观众见面,有几个创作环节。在歌曲创作中。首先要完成歌词的创作。然后作曲家谱曲、演员试唱、音乐配器、迷笛制作、进录音棚录音.最后合成等几个环节。在音乐创作中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张雨涵 《魅力中国》2013,(32):96-96
民歌。作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短小的曲式结构、丰富而又精炼的音乐语言,成为了近现代作曲家手中的主要音乐素材而被应运于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中。譬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它已成为了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主要音乐素材而被应运于各种音乐作品中。现本文以陕北信天游、河北小调中的两个传统代表曲目为例,从音乐本体上研究中国传统民歌在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张浩 《魅力中国》2013,(20):171-171
摘要:音乐欣赏不仅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普通高校学生艺术修养课中的必修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不但能使大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还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艺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作、演奏及渍唱水平,积累大学生丰富的文化财富,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余国君 《魅力中国》2013,(26):206-207
音乐艺术以声音为其物质材料基础,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不可能对某一客观实体或它的运动过程做出规定性的、明确的、不容误解的描述。音乐欣赏课是从素质教育出发。通过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学习音乐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从而完善其知识结构,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那么,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下面就我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冯岚岚  李慧娜 《魅力中国》2013,(13):102-102
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对世界音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贝多芬音乐作品前后风格的转变,并从贝多芬的个人性格、情感经历、社会变革及大自然等4方面来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学习动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影响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师范类学生学习教育学二学位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其学习动机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帮助其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为我校下一步的教育学二学位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蒋琦 《魅力中国》2014,(8):87-87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歌剧作品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并为大家所熟知。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意大利喜歌剧,用轻松幽默的感性方式,向人们展示着歌剧的魅力,并在作品中暗含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也是这部作品在当时被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歌剧主人公费加罗的形象为切入点,对费加罗的戏剧形象和音乐表现手法这两大部分进行分析,突出了费加罗乐观、机智、沉着、稳重、热爱生活等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强调了重唱和咏叹调在费加罗音乐形象塑造时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戏剧和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对歌剧人物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宜佳 《魅力中国》2013,(14):119-119
音乐欣赏教学不但能使大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还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大学生的创作、演奏及演唱水平,积累大学生丰富的文化财富,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闫璐 《黑河学刊》2012,(10):55-55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巴赫的音乐作品对现代音乐有“启示录”的意义。其音乐的形式非常严谨,并且还有很强的哲理性,内涵丰富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首先从观念上就要摈弃那种金字塔式的治史方略,以音乐人类学般的宽容胸怀,不带偏见与层级的眼光进入原本纯洁的音乐世界。音乐人类学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前提更是音乐史学特别是音乐作品研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经济》2009,(10):114-120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没、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选拔组织我国目前具有创作实力的优秀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毛磊 《魅力中国》2014,(10):124-124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廖文珺 《魅力中国》2009,(20):162-163
音乐节奏的现代性为视唱练耳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大量现代音乐作品的节奏创作思维遵循一定数理逻辑关系,从此关系入手展开教学,建构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的新思维是本文的写作主旨与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刘磊 《西部大开发》2010,(5):120-121
我们要领略一部音乐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去熟悉她,要熟悉某一部音乐知识(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只有在多次聆听之后才能为人们的听觉所把握。这些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外要另辟途径:比如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利用校广播台播放音乐时间,为学生介绍音乐作品;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欣赏知识竞赛、名家访问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皇普莉莉 《魅力中国》2013,(34):366-366,367
伴随着新课程的诞生,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审美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重知识轻技能的情况,所以我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心情的艺术”与人类情感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的关键。大多数音乐家和美学家都视情感为音乐的主要内容,把音乐当作表现灵魂的艺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这些年来,我遵循音乐的艺术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初步探索出一条能够让儿童在音乐审美情境中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教学之路,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br〉 伴随着新课程的诞生,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审美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重知识轻技能的情况,所以我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心情的艺术”与人类情感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的关键。大多数音乐家和美学家都视情感为音乐的主要内容,把音乐当作表现灵魂的艺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这些年来,我遵循音乐的艺术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初步探索出一条能够让儿童在音乐审美情境中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教学之路,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