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鲁泉  汪志 《中外商务》2001,(1):51-52
如今,电影厂经营者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过去拍一部电影多少还能赚几个钱,可如今往往得为能否收回成本而提心吊胆。对他们来说,电影经营似乎已从“馅饼”变成了深不可测的“陷阱”。日前,国内首家由国有资本控股、民营资本参股的西安电影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它标志着西影人意欲为中国电影企业走向市场披荆斩棘。然而,面对电影业步履艰难的现状,大家都禁不住要问:股份制果真能让“陷阱”变“馅饼”吗?  相似文献   

2.
冯利芳 《成功营销》2010,(10):I0003-I0003
主题“导出”的方式表明,这次营销合作不是单纯地将电影场景和产品相结合,而是电影最关键的要素——故事和产品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所有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人们认为相对旅游、购物等大数额消费,看电影既廉价又带来了欢乐和希望。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王郁斌 《广告大观》2004,(10):62-63
关于电影《十面埋伏》,制片人张伟平早早放出风声:它采用的宣传规模与攻势比《英雄》更为强大!他还见多识广地搬出好莱坞大片的市场运作模式为其正名,日“电影营销”,一副“国际化”的见识与气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受“欧陆传统”电影理论的影响,电影语言学或电影文化学代替了电影学的研究,理论的滞后和实践的活跃矛盾重重。一方面,巴赞理论只是起到奠基作用,其非系统性和时代局限都有待再阐释;另一方面,创作界推出的轰动全球的科幻电影史诗巨作《阿凡达》对电影媒介特性进行了完美展示,客观上要求理论界对此予以回应。在“英美传统”中的认知理论回归电影本体研究的背景下,分析电影《阿凡达》的空间拓展和形式美学,以期重返巴赞“实在”论研究,继续经典电影理论的追问。同时从创作和接受两重视角建构的电影媒介特殊性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张佑林 《消费经济》2001,17(4):29-31
2000年11月4日,四川成都的“峨影影业”公司作出了一项决定:将所属影院的电影票价大幅度下调至5元一张,从而率先在全国打破了电影主管部门对电影票价的垄断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举动立即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首先是河南郑州的两家著名影院紧随其后,不但将票价降低到5元,甚至最低降至2元;然后是杭州市中心的两家老牌电影院“新华”、“太平洋”也将电影票降为“5元票价”,从而形成了一次全国性的大中城市电影票降价的风潮,即“票价风波”,这次电影票价下降风波最初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引发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即电影主管部门采取压制的手段,如中影公司最初是持批评态度的,而杭州市电影公司甚至以掐断片源相威胁,要求两家影院取消“5元票价”;而广大市民却抑扬顿挫和称快,兑相涌入影院欣赏久违了的电影,如成都“西南影业”所属影院最初一段时间几乎是场场爆满,票房收入也大幅上升,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主管部门和电影观念对这一“新生事物”都采取了较为客观的接纳态度。电影主管部门不得不根据市场的变化,取消了长期以来对电影票价铁板一块的“垄断高价”,而采取了随行就市的务实态度,如浙江省电影公司从2001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电影票价调整方案,新的方案规定:首轮放映单位(120分钟内):大片不低于10元,一类影片不低于8元,二类影片不低于5元;在二轮放映时,大片、一类影片不低于5元,二类影片不低于3元,这意味着影院现在有了更多的从实际出发的自主选择权,而观念能欣赏到价格更低的电影,这给观众带来了实惠,从观众方面来看,当第一轮“降低惊喜”过后,也对“5元票价”采取了更加客观瑞裨态度,不再像当初那样一窝蜂式地挤着去看电影,而是隔三岔五去欣赏一些好的电影,再也不会因价格高而拒绝看电影了,这保持了电影市场的平稳运行,而且一些偏好享受的观众,也愿意花更多的钱到高档影院去看电影,从而形成了杭城高、中、低档影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新局面,如杭州票价最高的“庆春大世界”,2000年以1561万元票房佳绩跃居全国影院首席,而曾经年亏损170多万元,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去的新华、太平洋两家影院因实行“5元票价”政策聚集了人气,效益比高价时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样,四川成都的“西南影业”在春节期间,观众人次比上年同期亦上升了111%。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方法,考察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即2002~2013年,进口电影对国产电影的影响。结果显示进口电影额与国产电影票房高度相关,并且随着我国进口电影配额的放宽,国产电影不管从院线、票房、观影人次,还是电影题材、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虽然国产电影发展势头迅猛,但依然存在电影“质”与“量”的隔阂,基于此,本文最后就国产电影如何发展精品道路提出了些许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苏东海浦南镇江浦村30年前专门开辟了一个露天电影场,后来电影越来越少,电影场也就不存在了。前不久,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台庆时,决定给该村放一场电影。领着小孙子来看电影的王金平老人感慨万千:“村里10年没放电影了!”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点触控技术而来的iPad互动电影,让人们惊异地发现电影不仅可以“看”,而且是可以“玩”的。  相似文献   

10.
匹夫杨树鹏     
一个会写故事的“阿飞”成了导演,他拍了三部电影,获得两极评价,并演绎了一个野路子出身的电影导演与商业类型片的“爱恨情仇”。这些故事背后,Chiillywood轮廓乍现。  相似文献   

11.
说刭200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票房的降低。“缩水”、“不景气”、“萎靡不振”这样的字眼频频见诸报章。与此同时,2003年又可谓是中国电影改革之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民营公司可以发行电影了,港产片不再受配额限制了,外资可以参与影片拍摄了,进口分帐影片发行一家垄断的局面结束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在“非典”的冲击下票房收入大受创伤,但是有了如此众多的利好措施,中国电影市场还是在奔向希望的田野。  相似文献   

12.
姜红 《中国广告》2009,(7):82-83
任何时候,电影艺术与商业广告的完美结合,都是影视广告孜孜追求的目的。这也是所有广告人不懈努力的方向。“香奈儿5号”的新版电影广告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3.
思维的行走     
读《却说“乾坤柱”的易名》(见本刊上期)一文,颇有同感。好端端的“乾坤柱”(悬浮山),因着电影《阿凡达》的走红而要改名,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这“乾坤柱”将要易地,由中国到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国土,且不说这影片是如何的抓人眼球,如何的引人入胜,就是电影中的“哈里路亚山”也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4.
刘嘉 《广告大观》2010,(10):158-158
中国电影在2010年迎来黄金盛世的发展机遇。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国内影院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看到国内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挑动着影院投资者的兴奋点,影院投资“钱景”看好,融资规模空前,一些民营资本也加入进来在各大城市开始扩建影院,一些中小城市及乡镇电影市场得到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15.
月度评论     
《广告大观》2005,(2):17-18
“反季”广告让人喊冷,保险广告猛增凸现监管真空,电影广告“爱你没商量”,广告里冒出这么多的“贼”,房地产广告高处不胜寒  相似文献   

16.
《投名状》2007年12月12正式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以1027个拷贝的投放量打破国内电影史上的发行纪录,成为第一部拷贝过千的华语电影。这部影片整个剧组500多个男人,只有徐静蕾一个女人,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形容为“男人戏”。  相似文献   

17.
《投名状》2007年12月12正式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以1027个拷贝的投放量打破国内电影史上的发行纪录,成为第一部拷贝过千的华语电影。这部影片整个剧组500多个男人,只有徐静蕾一个女人,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形容为“男人戏”。  相似文献   

18.
《广告大观》2007,(10S):80-81
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针对中国电影产业最大软肋的“电影增值”话题引起了每个人的特别关注。有专家谈到,在当代美国电影市场,电影业超过收入的2/3是来自于电影的增值部分,而在中国市场,大部分的电影还是指望着电影票房收入和一些少量的DVD版权收入。每年中国出产300多部电影,上院线的只有100多部,而在这100多部里面,只有少数的几部电影能收回成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的影视“韩流”席卷中国,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和中国比起来,韩国在化上应该是一个小国,它的电影产业比中国起步晚,发展过程也和中国一样经受了战争等等波折,但是,它近十年来取得的成功远远超越了中国电影,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尤其取得甚至在中国大陆市场优秀的票房成绩。韩国电影在商业上的  相似文献   

20.
从营销切入,剧角映画闯进电影产业链,不甘心论为“配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