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郝良纯  邬宽滨 《活力》2011,(11):208-208
电视纪录片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作为一种媒介或工具的电视纪录片与社会的紧密度,是随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转向直接面对中国社会.而且是最底层,最真实的层面。无论是题材、风格、样式、类型,还是创作人员的构成,拍摄使用的介质,传播的渠道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纪录片创作以真实性为前提,是“以声画合一的现场实景为拍摄主体的纪实风格”的节目。  相似文献   

2.
杨柏玲 《活力》2013,(6):105-105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萌芽阶段,在之后的时间里逐渐受到重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界的专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纷纷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出谋划策。但由于先天性不足和创作环境的影响,以及市场化问题的诸多因素.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姚冬梅 《活力》2011,(12):182-182
电视纪录片创作,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以“真实世界再现”的纪实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非虚构艺术作品。在对生活过程的忠实记录和生动细节描述中.表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评判和情感.这就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纪录片的艺术品格。纪录片在制作和编辑的过程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元素的植入,为作品增添丰厚的艺术文化底蕴,从而提升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环宇 《活力》2011,(17):59-59
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才是好纪录片。而纪录片故事的发生发展,需要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情节来架构,而情节的讲述则需要细腻、鲜活、突出主题思想的细节来支撑。因此,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灵魂,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要素。在这里,我们想以近两年我台创作的在全国电视纪实类节目评析获银牌节目《村官徐元林》和在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好人邵根泽》、《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等电视纪录片为例,和大家探讨一下在纪录片中关于人物细节的刻画。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近日,第22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在武汉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省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纪录片《望长安》荣获电视纪录片大奖。  相似文献   

6.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故宫100》、《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优秀电视纪录片精彩纷呈,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随即在网络也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各媒体网站和视频网站上纪录片的点击量一路飙升。尤其是这些纪录片的配音解说,精彩打磨,精雕细琢,语言与画面相融,叙事与抒情交织,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解说风格。这些作品的成功,印证了我国纪录片解说者数十年不懈努力的探索历程,彰显了解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郝良纯  邬宽滨 《活力》2011,(11):262-262
在中国.DV于1999年前后开始兴起。由于DV轻便灵活、操作简单而又易于隐藏,正契合了纪录片个人化的操作方式。因此。大多数DV拥有者最有可能用手中的DV来摄制纪录片。 DV纪录片是什么?各国不同时期的纪录片工作者都为它下过各种定义,但有一种定义是得到一致赞同的:DV纪录片不是虚构文学。而是一种“非虚构性”的电视作品。它记录的是在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这就告诉我们,真实是DV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DV纪录片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李新 《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68-169
电视纪录片追求"真实"的特性决定了其内在文化特征,而电视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推动者,为身处其中的电视纪录片打上了深刻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的烙印。因此,对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文化逻辑和美学型制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无不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无穷的智慧结晶。茶和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历史文化纪录片一般都是鸿篇巨制,它的题材广泛、包容量大、系统完整,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电视艺术。  相似文献   

10.
敖德佳 《活力》2010,(12):248-248
自1926年英国人格里尔逊为纪录片命名以来,业内人士就从来没停止过对纪录片界定及创作方法的争论和探讨.特别是纪录片成为电视传媒一种主要体裁后,更是众说纷纭。然而,不论怎样争论与探讨,电视纪录片仍然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并以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拓宽自身领域。  相似文献   

11.
杜鹏 《现代企业》2011,(12):69-69
本刊讯 12月5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广州(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颁发了“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奖。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大秦岭》荣获最佳中篇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获奖数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2.
韩冬  闫志勇 《活力》2011,(21):56-56
我国电视事业迅猛发展,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却没能跟上其他电视节目的脚步。相对滞后,本文就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突围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苒 《活力》2012,(1):52-52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在我们儿时看电影的时候,每在放映正片前,总会看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我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诞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内涵深刻、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强的优秀作品。像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改革开放20年》、《邓小平》等,  相似文献   

14.
杨慧超  卢侠 《活力》2010,(12):228-228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但是被借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则是表现均匀、规律性的起伏波动。笔者认为.电视纪录片便是以节奏为生命线的.可以说“节奏”是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速度和美感。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主要原则的,在不违背它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很多电视或电影的表现手法来丰富纪录片,为纪录片增加观赏性。本文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玉波 《活力》2012,(19):121-121
纪录片的“真实”问题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纪录片中“真实”的重要及真实与价值的关系,提出了“相对真实”的论点,对电视从业者和纪录片爱好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即:一、“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如果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纪录片所特有的审美价值,滑向了虚构的故事片的行列.二、“真实”的相对性.谈到纪录片的真实,有人就刻意追求纪录片的纯粹真实,即追求绝对真实.认为真实纪录片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都是真实的.三、“真实”的价值.真实是与价值联系在—起的,没有了真实就失去了价值.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记录,真实地反映现实,而带给人们某种历史或现实的启迪.纪录片具有现实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苒 《活力》2012,(3):54-54
一、在叙事结构上增加事件的故事性 早在1922年,苏联的电影人就提出“电影眼睛”一说,后被称之为“直接电影”,要求在再现现实时要像镜子般直接记录生活。纪录片在创作中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来操作的,用专业术语说.是“对生活原态的一种美学把握”。纪录片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为了维护真实,之前若干“不许”成为许多纪录人不可逾越的游戏规则:不许扮演、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对信息内容娱乐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介环境的改变使得媒介产品不断向休闲娱乐趋近,也包括传统纪录片的创作变革.市场因素的压力、受众需求的影响促使传统的纪录片从一味注重新闻、宣传和教育慢慢向"故事化"现代型转变,本文从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入手,具体分析故事化纪录片的叙事技巧,从而探究故事化纪录片的现存问题及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无论是在数量上亦或是质量上均呈上升趋势,本文在分析我国纪录片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今天我们的纪录片应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动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纪录片创作中抵达其最终效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现一种想法,并在整体制作过程中彻底贯彻它。肯·丹席格尔将这种想法定名为“导演思维”。这不是只能在创作者脑中演绎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联系创意与实践的指导准则。今天我们就从一部片子、几个亮点浅析下纪录片创作中的导演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